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6-16 04:05:16

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胃癌;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56-02

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钡剂(双对比)造影与胃镜检查,而CT做为一种补充的检查手段,可直接显示胃壁厚度,胃肿瘤性疾病的生长方向和向邻近器官的扩展及远处转移,在术前分期方面也有一定价值。对向胃壁外生长的肿瘤,如胃肠道平滑肌瘤,CT扫描有重要诊断价值,因此必须熟悉胃的正常CT解剖及变异。有一些病人在临床上拟诊为肝胆胰等实质脏器的疾病,而CT检查发现原发灶在胃或合并胃疾病。故阅片时,应同时注意空腔脏器(胃肠道)的CT表现。常规CT扫描由于受呼吸运动、钡剂等伪影的影响,易遗漏胃壁上及周边的小病灶,而螺旋CT扫描则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

螺旋CT(Spiral CT)一次屏气14~30 s就可以完成对胃的一次完整扫描,即避免了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又保证了层面的完整性,无重叠、不遗漏,并可任选重建间隔,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大大提高了图象的质量。SCT技术不仅可以显示断面图像,而且可进行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及与周边组织结构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增强扫描时大大节省造影剂的用量,对离子型造影剂来说,大大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而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更快,一次屏气5~10 s就可以完成扫描。

1 资料与方法

1.1 螺旋CT扫描参教

本院西门子多排螺旋CT机常采用200~240 mAs,管电压120 kVp,层厚5~10 mm,必要时2~5 mm,螺距(pitch)1~2。WL 0~45,WW150~350。视患者状态确定一次屏气的扫描范围。本院新引进德国西门子多层螺旋CT机采用120 kVp,160 mAS,最薄层厚为0.6 mm,层距0.1 mm。

1.2 对比剂的应用

为了提高组织间的分辨率,常规空腹,检查前20~30 min口服水或发泡剂或1.5%~3%水溶性腆化剂(泛影葡胶)300~500 ml,上床后再服300 ml,以使胃适度扩张,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扫描。必要时可做增强扫描,多数病人平扫即可解决诊断问题。应视患者情况和诊断要求选择对比剂。本院多采用3%泛影葡胶溶液600~800 ml口服,有文献指出用空气作为对比剂有很大优点,可以发现比较早的病变。也有选用低张药,减少运动伪影。我院同时开展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空气作对比剂,口服发泡剂1~2袋,仰卧位与俯卧位各扫描一次。显示胃内壁极佳。

2 结果

2.1 胃口的正常解剖

正常胃壁通常厚度较均匀一般小于5 mm,平均4 mm。有两处较厚可超过10 mm,一是食管胃连接处,厚度在0.6~1.8之间;二是胃窦部小弯侧。一般胃壁厚度大于10 mm视为异常,应注意局部改变,某些即使小于10 mm也应视为异常。此外有学者认为大于5 mm即应示为异常。

2.2 临床应用

在胃部肿瘤中,以胃癌最为常见。平扫时即可以发现局部胃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厚度大于1 cm,胃腔不规则变形狭窄,并可显示龛影或充盈缺损,胃窦部狭窄还可以引起胃部扩张。螺旋CT对浸润性胃癌具有独特的作用,表现为胃壁的广泛增厚与僵硬,胃腔缩小等。同时又可以显示胰腺、胆囊、肝脏、脾脏、横结肠及食管等的侵犯程度,胰尾最易受累,胃胰之间的脂肪界面消失。胃癌病人容易转移到胃体与胃底小弯侧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直径一般以大于1.5 cm 为标准,胰后的淋巴结如果大于0.8 cm者称为增大。有文献报道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比较高。 术前分期相当重要,关系到手术方案的制定,评估手术可行性及估计预后等。

常见的胃癌分期如下(TNM):

一期:胃壁厚度运小于l cm。

二期:胃壁厚度大于l cm,无肿瘤扩散征象。

三期:胃壁增厚,肿瘤直接扩散至邻近脏器,局部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

四期:胃壁增厚,有远处转移。同时还应注意与胃平滑肌瘤、肉瘤、淋巴瘤、良性胃溃疡等的鉴别诊断。可结合胃镜与钡剂造影。

3 讨论

由于螺旋CT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并且无伪影影响,既避免了常规CT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又大大提高了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明确率,同时又为手术方案提供了最大的依据。螺旋CT的T分期准确性达49%~71%,而普通CT仅为40%~42%。检查方法为:禁食6~8 h,使胃完全排空,避免食物残渣的影响,故一般要求患者早晨空腹来诊。若要用低张药物,可在检查前10 min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0.l mg或肌肉注射20 mg消旋莨菪碱等低张药物,需注意有心律不齐,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或尿潴留者禁用消旋莨菪碱。口服造影剂(水或3%泛影葡胶溶液等)800~1 000 ml,使胃充分扩张。或口服发泡剂1~2袋,使胃充满气体,并能充分扩张。病人常规采取仰卧位,扫描时吸气憋住约20 s左右,即可完成扫描,视需要设定层厚,螺距等参数。完成扫描后即可利用螺旋CT的重建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应用。16层螺旋CT则需要俯卧位再扫描一次(口服发泡剂),以利于后处理,如对VRT技术,SSD技术,透明技术,仿真内镜技术(CT-VE),MPR技术等的应用。

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①胃镜:由于操作人的诊疗水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首先打折扣。胃镜主要是观察胃内壁的结构形态,对胃炎、表浅溃疡及胃壁内的早期小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同时又可以取病理及治疗等。缺点是无法了解肿瘤的形态、大小及浸润、转移情况,并有可能造成胃穿孔。而螺旋CT则弥补了这些缺点,两者结合是最佳方案。②胃肠钡透:临床常用,但由于部分患者不全都能完全配合,以及重叠影像,故可信性又降低许多,但可以观察胃的运动情况(CT无法观察),提供了辅助诊断资料。③MRI:由于检查时间长,费用高,患者选用的不多。

如前所述,螺旋CT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临床采用比较少,尤其是基层医院多倾向于胃镜和胃肠钡透。理想方案应由三者相结合,随着CT扫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胃部检查的研究应用会进一步推广与提高。尤其多层螺旋CT的开始用于临床,大大增加了胃部疾病的检出率,它的快速、安全、高质量、非侵入性、无痛苦更能得到患者的认可。胃癌根治术后的病例,螺旋CT应成为主要随访手段。螺旋CT和超声相结合对胃癌术后转移灶的检出率是最高的,如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腹腔种植转移等。

[参考文献]

[1]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2]高剑波,杨学华,李荫太,等.进展期与早期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53-257.

[3]吴东,周康荣,彭卫军.不同对比剂用于螺旋CT胃部三维成像的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58-261.

[4]高剑波.胃肠道肿瘤螺旋CT诊断的新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312-314.

(收稿日期:2007-07-09)

上一篇:铜仁市2004~眼镜卫生质量评价 下一篇: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