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征兆

时间:2022-06-16 02:36:50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征兆

摘要: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由于其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效果,组织渗透性好,价格低廉等优势,因此其在临床中的使用频率逐渐攀升,市场份额也呈现出相应的递增态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面掌握药物使用禁忌成为避免临床风险,提升治疗水平的基本条件。本文在研究大量文献和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征,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辅助。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9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72-02

1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征兆

根据大量的文献报道、医学研究以及临床反馈数据可以知道,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共8种类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免疫系统不良反应、心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肝脏毒性、软骨毒性以及光毒性。

1.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上腹疼痛等[1],这些不良反应症状基本上都可逆而且易耐受,在发生不良反应之后及时停药既能够自行消退。也有临床资料显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结肠炎、胰腺炎以及消化道出血等较为严重的反应[2]。但总体来讲,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和中度,罕见无法耐受状况。当前应用最为广泛也是安全系数最高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主要的不良反应均为消化系统反应,对于这种状况的发生机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多数研究者认为与药物使用剂量和刺激性有关[3]。

1.2免疫系统不良反应。由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免疫系统不良反应危险程度具有较大差别,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色丘疹、药物热、急性荨麻疹、固定性药疹等,如果反应剧烈,则有可能出现剥脱性皮炎、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严重的则有可能导致死亡。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免疫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患者本身体质方面的原因,由于先天的或者后天的因素导致患者具有过敏性体质;第二是喹诺酮类药物本身具有半抗原性质,患者服用之后能够在机体内与蛋白质发生结合,进而刺激相关组织产生特异性抗体[4]。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使用该药物时要非常谨慎。

1.3心脏毒性。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心律不齐、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不良反应症状常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女性患者。心脏毒性不良反应通常能够引发严重的后果,医学研究对于其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膜片钳技术对药物钾离子通道实验可以证实,药物能够在心脏毒性分子机制上阻碍心脏电压门控式通道Ikr,因此QT间期增加,并造成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机体中心脏钾离子通道主要是由HERG构成Ikr,喹诺酮类药物进入机体后能够阻断HERG通道,使QT间期增加,进而导致心律不齐[5]。

1.4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耳鸣、失眠、噩梦、视觉异常等,药物反应剧烈时能够导致严重的精神症状,如惊厥、抽搐、癫痫、痉挛、谵妄、帕金森病等。这些不良常见于培氟沙星、环丙沙星以及依诺沙星药物的使用中[6]。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论点集中在GABA以及NMDA受体,相关理论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1.5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较为少见,如结晶尿、蛋白尿、肾性尿崩症等,在特殊机制下环丙沙星能够引发肾结石、一过性血清肌酐含量升高、肾间质炎等症状,临床罕见急性肾衰竭死亡病例,对于这类不良反应的研究相对匮乏,临床资料显示此类反应常见于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1.6软骨毒性。动物实验表明,喹诺酮类药物在关节变形、磨损或者肌腱损伤等机制中具有促进作用,外体实验也证实环丙沙星能够对成人软骨细胞增殖形成较大的影响,但是临床反馈病例非常则非常罕见。

1.7肝脏毒性。这种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ALT、GOT、TGTP、LOH上升,也可见巩膜或者皮肤黄染,这些症状通常在停止用药后即可消退,极少数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死亡。

1.8光毒性。光毒性是近年来新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类型,通过小鼠实验证实几乎所有的喹诺酮类药物都具有光毒性特征,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光照条件下药物能够发生降解,进而具备毒性机制,另一种理论认为光照后喹诺酮类药物能够生成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对细胞DNA具有产生毒性反应。

2结论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细菌DNA促旋酶从而达到抗菌效果,该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随着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对革兰氏阳性菌产生抑制作用的氟喹诺酮相继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从1962年临床首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第四代药物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范围。相比其他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价格低廉、吸收效率高、血药浓度高等优势,临床应用相对广泛。随着药物使用频次预计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表现对于促进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以及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进行了论述,提示在临床治疗中要全面掌握药物毒性机制,包括不良反应、拮抗作用、药物配伍禁忌等,提升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刘雪松.浅谈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机制及克服方法以及药物不良反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180

[2]贺松.耐喹诺酮类药物鲍曼不动杆菌PMQR基因及gyrA、parC基因突变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3]杨君,张磊.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探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1):351

[4]杨华.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03):72

[5]耿嘉阳.用不同统计方法对2002-2011年某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变迁之间相关性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6]史维维.喹诺酮与大分子相互作用及培氟沙星配合物的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D].杭州:浙江大学,2011

上一篇: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的工作 下一篇:无痛穿刺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