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2-06-16 11:59:21

关于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探讨

[摘 要]和谐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阐释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并根据当前影响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和谐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76-02

1 关于和谐教育的内涵

(1)从宏观层面上看,和谐教育应该是指教育发展的区域和谐与教育发展的城乡和谐。我国教育发展现实状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教育相对发达,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城市教育相对发达,乡村教育相对落后。这些差距与不均衡反映在教育的投入和办学条件、发展规模,以及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上。目前如何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发展的步伐,缩小其发展差距,是我们建设和谐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从中观层面看,和谐教育建设是指要缩小城市中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实现校际间发展的和谐;国家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国家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和谐。

(3)从微观层面看,和谐教育建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关注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克服只重点选拔培养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和只关注学生的应试素质培养等教育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和谐教育从这个层面上讲就是尊重人的个性、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人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

所以,“和谐教育”应当是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去不断地实现教育发展的区域和谐、城乡教育发展和谐、教育结构和谐,最终落实到实处,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 当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因素

(1)教育支出严重。把教育投资放在首位,成为老百姓优先保障的支出项目,而且是城乡居民最重要的一项支出。问题在于,一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呈下降趋势;二是在农村,因政府行为不到位,农民不得不承担相当多的教育负担。可以说,民族地区农民的教育负担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新问题。

(2)教育机会不均等。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阶层的差别上,从而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之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仍然存在。在一些落后地区,乡级财政能力不足,县级之间、乡级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义务教育实施;另一方面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在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教材、标准,这对农村边远地区学生是不公正的。

(3)教育腐败影响教育不公正。在教育领域部分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机制制约,也导致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行为的扭曲,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如搞权钱交易、权学交易 等。

(4)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教师待遇、生活条件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加上交通不便,给教育发展带来极大困难,集中体现在教师队伍的人才大量流失。虽然在“支教”政策鼓励下有很多志愿者到这些地区,但这些志愿者往往支教时间不长,不能形成当地骨干教师,也就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

3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途径

(1)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物质保障。加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切实增长、落实教育经费,才能为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制度。

(2)调整教育结构。在政策上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合理结构。贫困地区培养人才要因地制宜,现阶段所需要的与其说是“高精专人才”,还不如说是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作用大的“乡土人才”,尤其是要培养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人才。

(3)鼓励、吸引教育人才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要保障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二要切实改善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的办学、工作和生活条件,妥善解决教师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三要深化落后地区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中小学的人事制度。

(4)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是统筹区域资源,促进不同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是向欠发达地区、向薄弱学校、向弱势群体倾斜。二是统筹城乡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要依法治校。四是针对教育领域高收费、乱收费现象进行教育立法,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

(5)学校要注重人际和谐、课程设置的和谐以及培养目标的和谐。既要关注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人际和谐,也要注重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课程设置和谐,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4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1)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古今中外大量历史表明,严重的社会不公、明显的两极分化势必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社会阶级之间利益矛盾。一旦社会利益冲突演化成政治冲突,社会和谐随之失去存在基础。而要缩小两极分化,使人们真正树立“公平与正义”的理念,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2)“民主法治”需要和谐教育。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公德,更需要社会法律。没有对社会法律规范的充分理解,就不能遵纪守法,就不可能有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而要实现法治社会,就取决于社会法治教育开展得如何。所以离开了教育,即使有“法制”也难以达到“法治”根本目的。

(3)教育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直是我国人民心目中的社会理想。古人提出“天人合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这些观点的树立更需要教育。

(4)少数民族地区观念的改变更需要教育。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如何转变传统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经济,以便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等,这些都需要教育。

5 结束语

“和谐教育”是根据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教育问题而提出。没有教育的公平就没有社会公平。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时代的呼唤!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教育”就是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发达与落后地区的教育差距,从而不断地实现这些地区穷人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使之更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宗旨与原则。

上一篇:健康投资与经济增长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关联规则的电子商务商品推荐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