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和权利行使

时间:2022-10-06 03:42:21

论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和权利行使

[摘 要]由于公司立法不完善,司法实践中认定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人的资格与责任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司法判决的不统一。本文从现代公司法的精神出发和以我国的国情与公司法相关规定及其立法本意着手,认为应当肯定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股东资格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52-02

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是公司法诉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诉讼。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公司在公司成立的形式要件均符合我国法律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股东实际未向公司缴纳出资的问题,其股东资格是否应予认定?其股东权利是否应受影响?这些问题在我国现行公司法中并无明确规定,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笔者拟从我国的国情和公司法相关规定及其立法本意着手,就公司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作一探讨。

1 当前理论界和实践中对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如何认定的不同观点及做法

1.1 否定股东地位说

此说认为,股东出资的严重违约行为(如根本未出资或未按时出资)将导致其股东地位(或资格)的丧失。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股东对于公司最为根本的义务在于出资,只有履行了出资义务,才能够获得股东的身份和资格,如果其没有履行出资义务,自无取得股东身份可言。

以出资取得股东资格,实际上是严格法定资本制下的产物。在严格法定资本制下,立法者要求股东向公司出资的目的在于确保公司资本的确定真实,从而尽可能地维护交易安全。否定说过去在我国公司法理论界属于主流观点,在司法实践中也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也符合我国原《公司法》的立法本意和原则,法院也主要是按这种观点来进行操作的。例如广东省高院审理的广东国投破产案。

1.2 肯定股东资格说

此说认为,违反出资义务的公司股东仅承担违约责任,而其股东资格不因未出资而被否定。公司的股东未缴纳出资的,应向股东承担违约等法律责任。如就行政责任而言,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罚款、责令改正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就民事责任而言,可以因设立瑕疵而否认其法人人格,由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的设立瑕疵可以产生法律责任,但并不否认股东的股东资格。此说的相关法律依据为《公司法》(1995)第25条和《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有关分期出资的规定。

2 肯定未出资人股东资格的法理依据

尽管否定股东地位说在我国公司法中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但鉴于此说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剖析,进而推导得出我们的观点――未出资人的资格并不因未出资而受到否 定。

2.1 多数国家立法通例并未在出资和股东资格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对于缴纳出资与公司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从公司股东资格的原始取得进行分析,各国立法大多未做明确规定,但一般而言,采用法定资本制的国家对此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而采用授权资本制的国家对此要求较为宽松。但是,不在股东出资和股东资格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是多数国家的立法通例。就目前我们找到的资料,将股东资格与缴纳出资挂钩的立法仅在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中有规定。

2.2 法定资本制立法并未否定未出资者取得股东资格

综观世界各国公司法,关于资本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法定资本制、授权资本制、折中资本制。我国实行法定资本制。法定资本制是指公司设立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公司资本总额,并一次全部认足或募足的公司资本制度。法定资本制的主要特点是资本或股份的一次发行,而不是一次缴纳股款。法定资本制强调公司资本总额的确定与发行,但它并不要求一次性缴纳。因此,即使在法定资本制下,也没有要求出资与股东资格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2.3 我国公司立法并未否定未出资者取得股东资格

事实上,我国早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相关立法中,就允许合营各方分期缴纳出资额并取得股东资格。《中外合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企业法》规定合资、合作公司可依分期出资方式而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4条第1款明确规定,合营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合营各方即为公司的股东。在合营公司依分期出资方式设立的情形下,必然存在股东在未能出资或未能全部出资之前即依法取得合营公司股东资格的情形。如果依严格的“出资取得股东资格”观点,则这类合营公司的股东资格又如何得以确认呢?由此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股东资格并不完全因出资而取得。

我国新《公司法》第2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第30条规定,股东的首次出资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后,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人向公司登记机关报送公司登记申请书、公司章程、验资证明等文件,申请设立登记。从这两条规定来看,就有限公司而言,在通常情况下,只要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并不得低于人民币三万元,公司即可成立。法律并未要求每个股东此时都必须出资。公司一旦依法成立,所有股东即依法取得股东资格。可见,是否出资并非股东取得身份的前提。

综上,无论我国《中外合资企业法》,还是2005年《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并没有规定未出资人就没有股东资格,只是规定了未出资人的责任和权利限制。在允许分期出资方式设立公司的情形下,必然存在股东在未能出资或未能全部出资之前即依法取得公司股东资格的情形。

3 未出资人的股东权利行使问题

在肯定未出资人股东资格的观点中,如何对待未出资人的股权行使问题,又存在两种不同做法。一种做法认为,既然承认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那么股东按照公司法享有的所有权利就没有理由加以剥夺或限制。另一种做法认为,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虽不受影响,但其股权应受到限制。笔者认为后一种做法比较妥当。

从股权行使目的的不同来划分,股权可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自益权主要表现为股东自身的经济利益,多具财产权内容,共益权则主要表现为股东对公司经营的参与和监督,多具管理权的内容。如果按股东权利的性质来划分,股东权分为固有权和非固有权。固有权是公司法规定的,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加以剥夺或限制的权利。非固有权是指可以通过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予以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一般来讲,共益权多属于固有权,自益权多属于非固有 权。

由此而知,固有权的内容因其性质决定不得剥夺或限制,故未出资人可以行使该部分权利。就非固有权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股东之间的利益,属私法自治范畴。笔者认为,从权利义务对等以及公平原则出发,对未出资人的自益权的行使应予以全部限制,权利限制到该股东履行义务之时比较合理。这也符合公司法第35条“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的立法精神。否则,未出资人无异于不劳而获,明显有违法律的公平原则。

参考文献:

[ 1 ] 周友苏. 试析股东资格认定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J ] . 法学,2006(12):32-33.

[2]宋良刚.公司股东资格之法律确认[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9-40.

上一篇:议我国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之法律规制 下一篇:论商标“连续三年停止使用”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