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建构

时间:2022-06-16 09:33:56

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建构

摘要:该文提出以专业课程体系有效管、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思路。通过专业课程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根据授课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网络平台下教学内容动态管理和网络平台真正可用于教学。实现了学生以“实名制”方式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测试,达到网络平台的管、教、学的统一,提升学院管理层次。

关键词:网络平台;有效;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0-7417-02

Special Course Teaching Resources Network Platform Construction

JIANG Chao-bing, SHI Wen-quan

(Yancheng Health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Yancheng 224005,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by the special course system effective tube, teaches, to study the network platform the construction mentality. Through the special course network platform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construction and the basis teaching plan organization course content, realizes under the network platform the course content dynamic management and the network platform may use in the teaching truly. Has realized the student by “the solid famous system” the way independent study and the independent test, achieves the unification which the network platform the tube, teaches, to study, the promotion institute manages the level.

Key words: network platform; effective; resources

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目标

1)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准,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主干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改革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要求,对教学资源的质量进行统一规范,形成为专业服务统一标准、共享、共用的资源库。

2)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网络平台的有效建设,提升学院教学工作管理水平,提升学院教学层次,实现的教学资源的师生共享和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达到教学资源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统一于网络平台当中。

3)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网络平台建设,教师和学生都按“实名制”进行管理,提升了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网络平台的有效学习,为学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到专业课程知识,随时通过留言与教师沟通,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的灵活性。

5)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网络平台建设,便于及时了解教与学的真实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提供了信息资源和有针对性实施方案。

2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规划和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必须可以使不同级别的用户可以进行不同的业务活动,实现教学业务动态管理,从功能上可以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教学平台层次规划

根据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服务的需要,应将教学平台划分为四个管理层次,一是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基本信息和整个系统的管理;二是系部管理员,管理本系部各专业的基础信息、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组织和查询等;三是教师,使用教学资源进行授课,阶段测试信息,安排所任班级阶段测试内容、所任班级学生留言回复、所任班级学生测试情况查询等;四是学生,通过平成阶段测试,自学复习本程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网络其它课程教学内容,自主进行测试,留言给任课教师等。

2.2 建构教学资源信息基础模块

教学资源信息模块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不仅仅是在系统中输入信息,更多的是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规划,根据课程章节知识点(或项目任务案例)组织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信息库由知识点文档、实验操作视频片断、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章实验项目、教学PPT课件、教学录像、专业能力结构图、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内容。

2.3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实现基础信息的后台动态管理,由系统管理员和系部管理员按权限分别操作,系统管理员可实现全方位信息管理,一是对系部、专业、年级、学年度、系部教师、系部管理员等基础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二是对各专业课程、章、节、知识点、单选题、多选题、课件等情况进行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三是信息,在系统管理员可直接在网站上教学管理信息和通知。

系部管理员可对本系部的基础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包括对本系部的专业、班级、学生信息、课程、章、节、知识点、单选题、多选题等基础信息进行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2.4 授课内容组织模块

2.4.1 授课内容的组织

授课内容的组织是由系部管理员负责的,而不是每位教师可以随意修改的。首先是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全教研室大家的智慧,形成课程的知识点体系,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形成专业课程的授课计划,根据授课计划确定每次授课的知识点内容、实验视频、课件内容、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项目等内容。其次由系部管理员将授课计划和根据授课计划形成的每次课的知识点、实验项目、实验视频片断、课件、单选题和多选题等内容添加到网络平台中来。形成课程授课内容体系。

2.4.2 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改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有时效的,随着专业的发展,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因而对课程添加的内容可随时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因而在系统设计中,实现数据库的动态管理,系部管理登录后,对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等可以重新组织,形成网络平台下按授课计划组织的教学内容单元。

2.4.3 教学任务分配

由系部管理员根据学年度、学期教学安排情况表,将教师任教班级、课程等情况添加到系统中,从而让上课教师登录平台后,直接利用网络平台对任课班级进行授课。

2.5 教学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任课教学老师,通过该平台进行网络教学。

2.5.1 多种资源共存,教学内容互补

在网络教学平台下,仅仅有课件还是不够的,还有知识点WORD文档、知识点实验视频、实验项目、单选题、多选题。其中,知识点实验视频是截取与知识点实验内容,避免了学生必须看长篇录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5.2 网络测试明细化,师生交流实名制

通过网络平台,任课老师定期给任课班级安排阶段测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通过确定单、多选测试试题数及分值,安排给任课班级的学生,给每位学生都生成试题的明细记录,确保学生在答题后及时得出成绩和学生差错信息,供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教学管理模块,教师能及时得到学生留言,留言采用实名制,教师可及时回复学生留言。

2.6 学生学习模块

2.6.1 教学从课堂延伸以课后,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巩固和丰富学习内容,一是将学生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通过反复学习教师教学课件、知识点文档、实验视频资源,巩固教学内容;二是完成教师安排的阶段测试,检查阶段学习效果;三是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平台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自己专业知识。四是逐步添加的课堂教学实录材料,实现自主学习。

2.6.2 自主测试个性化,以人为本可行化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实现网络自主学习,根据学习情况,学生可以自主测试阶段学习效果,检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学生个性化学和个性化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测选择题界面如图1。

2.7 查询统计模块

系统管理员可以了解各方面基础信息,各专业学期课程安排情况,教师上课情况,阶段测试安排情况,学生完成测试情况,学生学习效果的统计等全方位内容;系部管理员可以了解本专业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完成教学安排测试情况,测试成绩,学生自主测试效果信息;任课教师查看任课班级完成阶段测试情况,测试成绩,出错题信息统计等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有效教学;学生查看个人阶段测试结果,自查自主测试成绩,查询出错试题信息,及时与教师沟通,开展有针对性学习。

3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要求

3.1 领导重视,成立开发小组

一个好的网络平台开发和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是一件工作量非常大的工程,不是仅仅依靠个别老师就能完成,必须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成立软件课题开发小组,教学资源建设小组。统一组织,合理规划,齐心协力,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3.2 较好的硬件资源保障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成新校区,网络环境比较先进,校内到桌面达到100MB,这样的环境完全可以实现网络化教、学,但网络教学环境对服务器要求非常,授课期间信息并发量大,阶段测试和学生自主测试的信息记载量非常大,要求配备档次较高、存储容量较大的服务器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严冰,方慕真.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验[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9(8):32-40.

[2] 王凤基.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0(3):31-33.

上一篇:Visual C# 2008 中的窗体数据验证方法 下一篇: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