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6-16 07:55:51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在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年轻化、复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在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专业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 职业影响 大学生

[作者简介]李磊(1981- ),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教学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39-01

长期以来,高校的本科教育将培育研究型、学术型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近年来,在“设计性”“综合性”的口号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盲目地增加实验课程的设置,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如何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教育,改革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新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职场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缺乏职业发展的潜力。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材内容宽泛,不能适应当代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状况。当前,课程设置获得了重要的改进,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更新为晶体管和集成基本单元电路;数字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也以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为主。然而,其课程比较宽泛,理论深度不够,理论与IT产业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使得学生感觉知识掌握宽泛,对工程实践有些不知所措。另外,当今电子信息技术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教材更新也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

2.实践环节难以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长期以来,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少,依附于理论课而存在,课程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不能体现工程设计中的原理和方法,更不能体现现代电子技术的趋势。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许多高校意识到“设计性”和“综合性”的重要性,纷纷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发挥到空前水平,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实践教学的名目种类繁多:创新性实验、延续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校级、地区级、部级的电子竞赛等,不一而足。当前高校从“重理论、轻实践”的极端转向“重实践、轻理论”的另一个极端。课程设计、实验课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水平在缺乏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并没有得以提高。

3.教师的适应性不足。在信息化的浪潮之下,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新之快令人感到振奋、茫然。教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也难以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掌握有待加强,其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年轻教师虽然对前沿理论了解较多,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速度快,但是比较缺乏系统设计的实践。一般的教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任教,并没有参与过产品、系统的研发、设计,对实际问题的处理缺乏经验。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在职业市场的现状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然而适应市场需求的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暴露出许多问题。(1)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对电子信息工程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工程的创意和工程人员的创新精神是显示工程水平及其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在资源既定的前提下,创新是工程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2)综合素质较低。在传统的认知下,教育界和社会大众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是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的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已经突破了这一范畴,更加强调其品格、文化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综合能力。根据调查,有近1/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信息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见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有待提高的。(3)实践能力和水平不高。工程的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然而,由于教育现状的制约,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这对社会工程实践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束缚。(4)专业技术不强。电子信息专业技术是电子信息从业人员的生存之本,然而在从业的过程中,许多工程人员并不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电子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在工程实践中的其他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主要措施

1.改善课程建设。新世纪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电子技术、数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技术,掌握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其处理技术。改革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控制等领域,以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课程电子电路、信息系统控制、电磁场合计算机为依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建设特色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注重在专业上保持特色,如同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的倾向于气象特色例如气象电子,有的具有广电特征。通过特色专业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工程实际开发能力。其次,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其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毕业设计等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扩展电子信息工程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将电子信息工程人员作为单纯的技术性人员对待,要充分认识工程实践的系统性、人文性和整体性特征,将人的因素看作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教育,要将其内容做出区分,划分为人文社科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价值理性和知识理性。当前,工程实践的复杂性和社会性特征日趋明显,所以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基础理论,还要培养其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能力。在技术成为社会的基础手段的前提下,综合知识与技术性相结合就是教育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的趋势。

3.合理关注学生实践环节,改进毕业设计方式。当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关注已经提升至空前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课程,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薄弱,提高其动手能力,这是教育改进的基本手段。然而,由于对实践课程的尤其重视,导致教育教学走进了另一个极端。近年来,实践课程的种类名目繁多,从校内竞赛以及各种层级的竞赛,到各种实验设计;从综合型课程到毕业设计,数不胜数。关键的理论教学却又被轻视,许多实验性课程并不能真正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课程应该以学生为导向,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多做验证性实验,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计实践课程。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的必修环节。一直以来,毕业设计的制作仅仅给予三个月时间,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日常实践课程中,不少学生利用“Matlab”做设计,甚至在毕业设计中也贪图省事。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应改变这种不良的作风。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抓起,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做设计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日常的学习、实践同毕业设计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建设专业导师制度。在本科设置专业导师,早在21世纪初我国就有高校做出了尝试,比较突出的有梧州学院等高校,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专业导师制是以骨干教师为带头人,针对本科生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给予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专业导师制不仅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水平,实施因材施教,而且把科研与课堂教学以及实践课程结合,引导学生增加社会人文涵养,强调通过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多学科促进工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全面学习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专业导师制的重要内涵。本文认为,专业导师制更应该发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结构,教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将人的价值理性因素发挥到工程设计的实践,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3).

[2]王欣,田雨波,李锋,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

[3]夏哲雷,肖丙刚,王秀敏,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6).

[4]张建凯,戴雁辉.高职院校国际工程技术人才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探讨[J].邢台学院学报,2012(12).

[5]张鑫.信息应用 基础先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习及就业[J].考试与招生,2013(2).

上一篇:《触不可及》这是属于他们的浪漫 不是我们的 下一篇:已经到了感谢前夫不杀之恩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