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路》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分析

时间:2022-06-16 07:52:31

《模拟电路》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分析

摘要:模拟电路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作者针对本单位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进行了本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并对具体措施和改革效果进行了阐述分析。

关键词:模拟电路;考核方式;Multisi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9-03

《模拟电路》作为工科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利用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介绍半导体器件的基础上,讨论一些基本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如果学生本门课程知识掌握不牢,会造成后续的课程设计环节中,设计、安装和调试电路无法顺利开展,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存在问题,也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和实践意义。同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将受到影响。为了改善学生中存在的平时学习状态松懈、期末加班赶点现象,改变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偏重于期末的情况,首先对备受关注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从而促进教风与学风的建设,有助于开展教学的全方位改革。

一、多样化考核方式的实施

将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由80%下调到60%,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平时缺勤、不学习,只注重期末考前突击复习以及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出现。促使学生将学习精力和重点放在平时。另外,在期末考卷的考点分布上,适当缩减理论分析计算比例,将新增的仿真内容和设计性内容加入进去,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符合我校办学的特色。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个比例与现行的成绩分配比例相同。但平时作业更注重新方法的、新思路,即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路;另外,在实验中增加4学时的设计性实验,检验学生实验能力。增加仿真环节,占总成绩的20%,为了体现本门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仿真实验共5个,其中3个为验证性实验,2个为设计性实验。实验有必做内容和选作内容之分,具体成绩分配见表1: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完成仿真实验总结,上交实验电子文档进行保存。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完成仿真大作业,成绩占仿真成绩的50%,引入CDIO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相衔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构思”、“设计”步骤,将学生分组并给定相关的设计题目(project),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边学习边应用所学知识完善对题目的设计。在成绩分配上,可根据学生小组设计方案的提出,和对课题的认识、理解以及方案讲解和答辩情况给定小组每人的成绩,合并仿真结果,为大作业的最终成绩。

二、多样化考核方式的分析与效果

考核方式改革措施实施之后,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了参与考改项目的学生对本次改革的认识和体会,现分析如下:

1.对仿真软件的掌握:通过仿真环节的加入,有90%以上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Multisim仿真软件,12%左右的学生对该软件的掌握已经很熟练了。

2.对课程学习时间的投入: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仿真实验的加入使他们在本课程的学习时间上增加了,一半以上的学生感觉投入的学习时间比原来多了很多。

3.仿真对理论学习的影响:85%的学生认为加入仿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帮助,近一半学生觉得帮助很大;另外,有88%的学生都感觉仿真环节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改革后的总成绩与自身实际水平相比:56%的学生认为成绩与自身水平相当,29%的学生认为有所提高,另有15%的学生认为成绩偏低。从考试成绩来看,无论是卷面成绩还是最终总成绩,均呈正态分布。个别学生因平时和考试成绩均没有达到要求,最终没有通过本课程的考核。通过分析能够看出,本项目的阶段性效果:改变了学生惯有的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认识;能够让学生熟练使用一种仿真软件;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相关课题确定了相应的设计方案。最终效果: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仿真实验的设计性实验二为后续课程设计确定了方案,并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具体的分组及任务分配也有了明确划分,使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亲历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全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为学院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CDIO建设提供相关参考经验。

三、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

在本次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经验,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阐述如下:

1.时间安排与硬件条件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有41%的学生认为仿真实验的时间安排亟需改善;29%的学生认为仿真的硬件条件亟需改善;另各有15%的学生认为实验题目和验收环节亟需改善。在仿真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机房,但由于机房课程排得较满,故只提供给学生四次上机时间进行仿真和验收;其余的皆为学生的课外时间。

2.仿真内容的设计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有15%的学生认为实验题目应予以改善。尽管仿真题目的设置考虑到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其中设计性实验二与后续课程设计相结合),而且几个实验也是针对模拟电路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相关电路的验证、改善以及设计,但毕竟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所以题目设置的合理性、代表性、概括性、系统性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

3.验收环节的设置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有15%的学生认为验收环节亟需改善。由于机房使用的时间限制,固定验收时间只有四次,其余的验收均在课余时间;其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需验收的实验总量相应就大,负责验收的老师人数相对就少;另外,验收还应该充分利用平时的晚上和周末来进行,使成绩的分配更合理,这也是验收环节的问题原因。

4.各环节占总成绩的比重问题。在问卷调查中,有84%的学生认为加入仿真环节的必要性较大,这是对仿真环节的充分肯定。在问到各环节比例时,有44%的学生认为无须改变,35%的学生认为可适当压缩考试,另各有12%和9%的学生认为可以压缩平时和仿真。因此,课程考核各环节的比例是否合理、怎样才更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考试试卷的设计问题。在平时引入了仿真实验,仿真部分的比重如果越大,那么就不能仅仅依靠实验结果的验收来确定学生在仿真方面的实际能力,就需要在试卷上加入更多涉及仿真、设计和实用的题目,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本次改革中,由于仿真软件是学生课下自学,而且后期验收时间比较紧凑,故在试卷中只加入了少量有关仿真软件和应用的题目。这也是此次改革的一个小遗憾,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改善试卷的试题类型及分布。

根据上述各项问题的分析,本次改革获得的经验可归纳如下: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引入系统的仿真实验,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为CDIO教学模式的建设打下基础。在课程中引入仿真可在后续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将学生的设计用实物的形式来加以验证。若在课程中引入仿真,个人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验收环节。在此环节中应设置更明确的评价标准,应提供开放机房,给予充足的硬件条件和时间,让学生多加练习。此外,题目的设置及理论知识的讲授也都可以随之进行相应改善,进而展开更为全面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郭颖,李莉.模拟电路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2].改革模拟实验教学和考试方法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8).

[3]刘保存.浅谈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4]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项目名称:工业现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B01―0807)。

作者简介:郭颖(1981-),女,籍贯:河北霸州,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与自动测控系统。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提升... 下一篇:内修外练 提高经济管理类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