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教育压力

时间:2022-06-16 07:20:06

未雨绸缪,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教育压力

近来,人们都特别关注农村学校的过度撤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农民子女教育成本上升、辍学率上升、校园校车安全、孩子过早住校导致的亲情教育缺失……

在规范农村学校撤并,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的同时,笔者倒非常担心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教育资源的日益紧张与短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决策者的应有重视。

中共十报告强调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至2020年)》即将。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2012年9月7日在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座谈会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若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也就在35%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展望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至70%左右。目前,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有10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3亿左右,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量。

有学者测算,在当今中国,每年吸收1000多万农民进城,城市化率每年就可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大约1500亿元的消费需求。还有学者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如果按全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计算,即可拉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万亿元。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差约30个百分点,恰恰为中国创造了数十万亿元的投资与消费的市场空间。这无疑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城镇化首先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将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将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势必会形成大幅度的资源配置调整,产生城市功能开发、土地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支撑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极大地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例如,如何做好新增人口的社会融入、社会保障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等等。

以山东省为例,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全省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1.2%。如果城镇化率达到65%,未来20年将会有近2300万人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笔者简单根据山东省人均寿命进行推算,未来20年跟随流动大军进入城镇的3岁到18岁人口大约有450万人,大约是目前处于这个年龄段在城镇中小学幼儿园的在校生人数的一半。近年来,由城镇人口增加带来的教育压力有目共睹,城镇学校“超大班额”、“超大规模”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现有城镇教育已是超负荷运行,基本已无潜力可挖,再要多接纳一半的学生就学,其压力可见一斑。城镇学校必然会经历一个不断扩增的过程。若按照现有的城镇学校的平均规模推算,大约需要幼儿园5100所、小学2250所、初中720所、高中阶段学校320所,分别占现有城镇学校的55.7%、50.1%、32.5%和30%。这些测算还没有包括亟待解决的许多地方存在的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当然,城镇化带给教育的压力不仅仅是城镇教育规模的增加,还考验着现行的教育法规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等各个方面。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教育压力,必须超前规划,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这日渐汹涌的流动大军。

一是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将促进流动适龄儿童少年社会融入作为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给予提前考虑和部署;

二是从人口流动的方向看,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重点县镇将会在今后几年面临较大的教育规模增长的压力;

三是城镇学校建设必须根据人口流动趋势进行科学规划和设置,要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否则,城镇学校超大班额、择校热潮等问题仍将存在,甚至会愈演愈烈;

四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变化是此消彼长的,城镇教育规模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农村教育规模的减少,因此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仍将继续;

五是必须进行相关教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教育税费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城镇化的因素。

副总理强调: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实施城镇化战略。从现在开始,未雨绸缪,高度重视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规划布局和建设,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将长期面临的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编制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镇)城区人口变迁与教育资源规划布局研究(2011-2030)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全面启动编制规划与城镇化进程相配套的城市新增教育资源布局与建设规划。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普通高中的国民教育体系规划与建设,从少年宫、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到艺术馆的社会教育体系的规划与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报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作为地方行政法规贯彻执行。

3.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编制年度新增教育资源建设规划,列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启用;财政部门将校舍建设和设施配备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教育和人事部门将教师和校长配置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建立新建学校教师和校长队伍的正常补充和配备机制。

4.在国家层面,适时调整过去以支持农村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税费政策,完善城市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土地划拨政策,出台从土地出让金中预留建设经费的政策。

5.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与当地市民子女的融合教育作为城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防止造成二者的隔立、对立甚至相互仇视,为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民进山东省委副主委)

上一篇:敬天爱人 德艺双馨 下一篇:切实提高文化惠民工程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