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点滴谈

时间:2022-06-16 05:14:5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点滴谈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关键词:古诗词 背诵 朗读 能力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古诗文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引导学生“诵读为本,不求甚解”――背诵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

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

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二、提高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理解

众所周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经过几代人的总结、提高,已日臻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确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它的明显缺陷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减少,逐渐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低水平。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来看,从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来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对于自主学习,在古诗的学习中尤为明显。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学创作流传至今,有它充满魅力的地方,可是,小学学生却对于这些古代的东西不太感兴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不是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可以接受和品味的,所以,小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缺乏动力,也不会用心去学,更谈不上让他们自主学习了。

通过了第一次古诗教学的失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我的学生喜欢古诗。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所以,我想了以下方法:读诗“作”画。

这种方法再现了古诗的画面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适当运用了这种方法,学生会把学习古诗和绘画融合起来,产生一种合乎情理的想象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这样,也许在古诗的学习中,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会给大家带来一种不同的感觉。

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了,那么,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古诗词的习惯――巩固

1、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或翻一翻)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解决生字词;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前二个层次少数学生能达到第三个层次。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

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2、复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随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假期作业,应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不同的复习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总之,古诗词的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上的古诗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课外延伸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下一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