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混元太极拳必先求无极

时间:2022-06-16 03:47:21

由一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以下简称冯师)创立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以道家内功和中医经络学为基础,以陈式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为母,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混元太极拳”练功体系。混元太极拳突出体现了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法合道的原则。合道就是合规律、合哲理、合易理、合医理、合拳理。因此,它是哲学、易学、医学、武学有机结合的一个优秀拳种。但是,要想练好混元太极拳必须先修炼无极,下面就自己研练混元太极拳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看法,因混元太极拳博大精深,自己才疏学浅,跟随冯师学时有限,难免有偏颇、纰漏之处,敬请同仁赐教为安。

一、无极与太极的关系

打拳需明理,明理拳法清。“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和‘虚其心,实其腹’追求虚静的修道思想,直接导致了太极拳的‘心静’、‘神敛’、‘气沉丹田’的练功思想。”(冯志强、李秉慈、孙剑云《太极拳全书》)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言:“无极而太极。”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均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奉为经典。”(顾留馨《太极拳术》)因此,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构成了自有太极拳流派以来各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冯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天地万物之始也。”其意为:太极来源于无极,太极包括一阴一阳,天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来源于太极。冯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的“入门指引”中提出:“练拳需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冯师对太极阴阳哲理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可以说,也构成了当代各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思想,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由此看来,练太极拳先修炼无极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这是练太极拳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无极?古人认为,天地未分之际,宇宙就像圆形的一个大气球,里面混混沌沌、空空洞洞、无色无象、无声无息、无端无名,所以,古人将其称为无极。它的本质特点就是“静”。外在地看是静止的,实质其混沌体内有一种气体在微微流动,古人将这种混沌气体称为混元或元(原)气。宋代张君房所辑道家典籍《云笈七签》卷二曰:“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老子认为,这是“兮惚兮,其中有物”。经时间的推移,虚空之境的气体由缓慢而又柔和流动,到混沌体内出现了微弱的忽开忽合现象,再到忽开忽合、忽上忽下气体的不断鼓荡现象,而气体的开合、上下鼓荡现象,正是太极(阴阳)的雏形。这种“鼓荡”现象越演越烈,此时预示着无极向太极(阴阳)即将转化。这就是古人说的无极元(原)象。三国时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记录了开天辟地的神话。《三五历记》中说:“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生其电,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里面描述的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无极过程。按古人所想,无极要经过18000年的长眠。

什么是太极?即待阴阳雏形的“二气”动到极点时,突然一声巨响,两极分化,清气向上为阳极升为天,浊气向下为阴极降为地,阴极和阳极构成太极,太极分阴阳,太极就是阴阳。这就是无极向太极的转化过程。太极天(阳1和地(阴)出现后,各自都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有阳极天,太阳能把生物烤化了,不适合万物的生成;只有阴极地,生命也无法生存,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由于地极的吸引,天之阳气(热气)必然下降,反之由于阳极的吸引,地之阴气(凉气)也必然上升。阴阳二气在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的前提下、相争相磨、相互鼓荡,时而阳气占上风,时而阴气又占上风,即“阴气”与“阳气”谁也不服谁……不难看出,太极的特点就是“动”。

何为“天地混元气”?“阴”、“阳”二气斗来斗去,最后又合二为一,达到暂时性的相互平衡,即“阴”、“阳”二气相交相合又进入无极的和谐状态。此时,产生第三种气即天地混元气,亦称混元。天地混元气的化生就是阳光、空气和水,这时才有万物的生成之理,人为万物之灵长。我国古代气功典籍《性命圭旨》曰:“……阴阳判分,是为太极,是为一生二也,是曰虚皇。阴阳既判,天地位焉,是为二生三也,是曰混元。”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无极混沌之气判分阴阳二气后,清气为阳上升为天,浊气为阴下降为地,天地阴阳两离分,就是太极,称之为虚皇。阴阳二气分离之后,天地各按自己的性质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相争相摩、相交相合,于是,就有了万物,这叫二生三,故称为“混元”。

上述说明,无极“气”的源头称混元,太极阴阳“二气”相合又回到无极状态时也称混元。一个说元极的“混沌一气”的源头是混元,一个说太极阴阳“二气”相合为“混沌一气”、又回到无极状态时为混元。不难看出,“混元”来源于无极,产生于太极。万物同出于一体的理念告诉我们,天地为大宇宙,星球、地球沿自己的轨道圆弧形旋转。人体为小宇宙,经络、血脉也沿自己的轨道圆弧形旋转。一年有365天,人体有365个穴相对应。因此,人体和天地有着“血缘”关系。同理,人在出生之前,父母给的阴阳二气称混元,父母的混元气在胎儿形成的过程称为“(先天)元气”。因此,中医认为,肾(气)为人先天之本。另外,当人体阴阳二气相合、元气上升的时候也可称混元。由此看来,混元(气)既是先天元气的初始、人体生命之根本,又可经过后天修炼而转化。古人认为天地人是相通的,他们在编造“人”字时,很重地划一点好似人头,再一撇一捺比作两条腿脚,象征着人头顶苍天,脚踏大地,上天、下地、人居其中,意味着天地人相通。

根据“无极而太极”的原理,古人画一个圆圈示为无极的静,在无极圈的中心,划一个黑白各半的圆点,象征着无极中所含的一气,在一气中又预示着阴阳玄机(刘元毅)、阴阳雏形的“动”;而在无极圈内画的一对黑白鱼,分别代表动静旋转开合的阴阳真正的“动”,即太极状态。黑者为“阴仪”,白者为“阳仪”,黑鱼中含一白点(目)示为阴中有阳,白鱼中含一黑点(目)示为阳中有阴,以此来说明,阴阳开合旋转互为其根、互相调济而滋生万物的交合之理。动之阴阳则开,表示太极阴阳分明,静之阴阳则合,表示太极又回到无极状态。这就是相传至今的太极阴阳图。

中国易学大家、国学导师张其成认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第一个真正将阴阳提升为哲学范畴的哲学家”。于丹教授认为,中国第一部古代哲学著作是《老子》,虽然《周易》比《老子》早得多,但其真正成为古代哲学著作是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解读《周易》以后。因此,《老子》和《周易》的阴阳理论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理

论依据。

老子《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说的“一”其实就是无极状态,而无极状态是“道”的本源体现。“二”是阴阳二气,释为从无极转化成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二气相争相磨、互为其根、相互转化,这是“道”的自然延伸。“三”是阴阳二气相交相合又回到无极状态,由此产生万物,这是“道”自然延伸的结果。“冲气”就是混沌、模糊的阴阳二气相互开合、上下鼓荡、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状态。(见陈国庆、张养年注译的老子《道德经》)而万物都存在于从无极“静”的和谐状态到太极“动”的阴阳对立、互为其根、相互转化的失衡状态,再到无极“静”的阴阳和谐状态并孕育着太极“动”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规律之中。这就是老子认为的“道”,“道”就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变化规律。“太极,为天下事,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道德经》)

综上所述:“无极而太极”,其主要的特点就是“静”;太极分阴阳,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动”;待动静达到无数次的相争相磨后,又进入阴阳相交相合的无极状态,其特点又是“静”;而无极又孕育着太极阴阳的生发……

二、为什么练混元太极拳必先求无极

中国历代学者,纷纷以太极阴阳学说解释世界,表达哲学观点。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与近代哲学大师康德提出的宇宙开成的“原始星云假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张宇飞),与现代科学证明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也是基本一致的(杨文彪)。

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用太极阴阳理论解释武术拳理,其理论构成了各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太极拳的产生,是由通晓古代哲学的先贤武术家,效法天体无极生太极的自然学说理论所精心创造的。为什么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为什么冯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的“入门指引”中说“练拳需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宁可先练功,不可先练拳”?先辈和前辈们是在告诉我们,练太极拳的人要明白“无极而太极”之理,要在其理论指导下练习太极拳。练太极拳之前要先求无极的“静”,待“静”到极限生出“动”来,方可行拳走架。

冯师六十多年来,就是在“无极而太极”的理论指导下,潜心研练太极拳,继承并发扬了古人的练功方法,对传统武术加以提炼,乃在拳理、拳术与技击上实至名归,卓然而称大家的。冯师创立的混元太极拳,无论从站桩、内功、练拳到推手,都充分地反映了天地人万物运动的本象,以及天人合一的练功思想。他将心意、太极、气功融为一炉,将健身、养生、技击合于一体。提出了“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练功原则。所谓“以内为主、以静为主、以养为主”的练功原则,就是以练无极为主,就是先从“心静、神敛、气沉丹田”人手,以练内功、培养和壮大内气为主,再求太极行拳走架当中的无极。混元太极拳就是在“无极而太极”、“太极而无极”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科学练功方法。实践证明,先求无极再练太极或以无极为主是科学的,也是古人练太极拳的真谛。这种练法,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气沉丹田,贯通涌泉,四肢松沉,经络畅通,内壮元气、胆力,外壮功力、神勇。真正体现出“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法合道”的修炼思想。有的人练了几十年太极拳也没有气血流动的感觉,没有内功体现,究其原因就是不明“无极而太极”、“太极而无极”之理,练拳不求从无极着手、不以练“内”为主。因此,就没有内气、内劲而内功体现于拳法和实战中。这也正是本人着意研讨此文的初衷。

练太极拳必先修炼无极的思想,是古人练太极拳的本质练法,很多都是秘传的,冯师现将其公布于世,冯师此举不但为我们后辈怎样练好太极拳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立言立德立功,同时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重病缠身的人,通过练混元功恢复了健康)。冯师的口头禅是:“我不能再贪污了,这是中国人的财富,我要把它交出来传下去,让混元太极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三、怎样求无极

明白了要从无极生太极,从无极入门练太极的道理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追求无极了。求无极的实质就是修炼混元一气,就是修炼先天元气。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各式太极拳可能都有自己修炼内功的方法,而混元太极拳求无极的方法,首先就是练混元功(混元功包括无极桩、混元桩、混元内功等),求无极的“静”,从而达到“静极生动”、“无极生太极”目的,当丹田浮有一点灵犀,再开始行拳走架;然后再求拳势开势和收势中的无极状态,即练拳之前用3至5分钟,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和天地混为一体,求丹田一点灵犀,收势后再回到无极状态3至5分钟,求无极的“静”;待拳势达到一定水平,再求每一势中的无极。

无极桩和混元桩是纯无极状态。因为它外静求内动,求无极而生太极;而混元内功已具有太极的雏形了。即上下、左右、前后等内外俱动,但以内为主,按经络的走向,求与天地相合、天地人合一,但还没有完全进入“太极状态”(没有手脚、进退等的阴阳分明),进入“太极状态”必须阴阳分明。古人认为:“百会穴”接天通阳气,“涌泉穴”接地通阴气,经常和天地相通,人体的元气才能充足。混元内功中的“降气洗脏”。就体现出了这样的练功方法。即将天地混元气通过百会穴引入体内,清洗五脏六腑,再循经络将浊气降至涌泉穴排出。混元太极拳所有的练功方法都突出了“混元”、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理念。因此,要想练好混元太极拳首先要站好无极桩、混元桩,然后再练混元内功;或者无极桩和混元桩与混元内功一起练,直到太极从丹田生出,进而开始习练太极拳;或以站桩、内功为主。练太极拳为辅。

下面介绍有关桩功的练法:

(一)静站无极桩

1.松神:即放松精神。练功之前要端正思想态度,必须把手边、身边的事务全部放下,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做到心无旁骛。如果认真而执著地练习,则会较快进入无极状态,否则不易进入无极状态。

2.择境:选择幽雅清静、空气清新的环境。好的环境要比一般环境能提高人体功力和健康效率20倍左右。比如,海边、江边、湖边或经过阳光照射过的树林中(没经阳光照射,树林中释放的是二氧化碳,而有阳光照射,释放的是负氧离子)。

3.收神: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头和脊柱保持正直,下颏内收,舌抵上腭,两腿自然弯曲,周身放松,神形虚静,忘却口鼻呼吸。平视远方,注目一处,凝视片刻,此为摒除杂念,收心求静。然后目光缓缓收回到眉间祖窍穴处视为一线,而后轻闭双眼,以意封闭双耳,以意引气从祖窍穴降至中丹田。如果感觉“意气”没有收回来,

可用两手再次引领目光至眉间祖窍穴处,一起将神态、气血引至中丹田意,然后用“三性归一法”意守中丹田(肚脐内深处),即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但在用“三性归一法”时,用下意识完成,用意不用力。

4.松身:静守中丹田片刻,用“三性归一法”松身:(1)循经窍将肩、肘、腕、指关节依次松开。(2)松腰敛臀,松胯圆裆,循经窍将胯、膝、踝、趾关节依次松开,周身放松;然后再用“三性归一法”意守中丹田片刻,将气引至下丹田,再经两腿引至涌泉穴。

5.进入无极状态:此时已心定神凝,身心虚静,物我两忘,尽量做到一念不起,躯体如同虚空无物一般,而进入一片空空洞洞的无极景象。但还要用下意识意守中丹田,如此静心站立静待其动,纯任自然,待到至虚至静时,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即静极生动,由无极而生出太极。可谓“练功须待入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6.驱杂念:如果在进入无极的过程中出现杂念时,可左脚五个脚趾抓地向左晃动,意念涌泉穴过渡到五个脚趾尖,再右脚五个脚趾抓地向右晃动,意念涌泉穴过渡到五个脚趾尖,这样不仅排出了杂念,又疏通了经络。再回到无极静心站立,静待生动,纯任自然状态……练功时,思想、神气要有与天地相连、日月同大的气质形象。修炼无极是使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过程。松神则心自静,松身则气自畅,松意则气自沉。“神气相通,万象归根。”

(二)静站混元桩

练法见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需要说明的是,静站混元桩是修炼“中丹田”、“后丹田”和“下丹田”。精气、内劲、内功主要来源于此。意守中丹田主练气。中丹田是一个空窍,是先天元气所在地。古人将脐称为命之蒂。可见中丹田是人生命的根源。意守中丹田,就是培养先天元气,所以又称“筑基功法”、“入门功法”;意守后丹田主练精气转化;意守下丹田主练精。此桩法还可以将任督二脉接通,使内气循周身运行。由于先天元气藏于脐内丹田、命门与两肾之间,脐、肾、命门位于人体腰部之中,所以就有太极腰之说,这就是我们练太极的根本所在。如果丹田气练出来了,也就是太极从无极生出来了,这样就可以进入到下一步行拳走架了。

总之,练太极拳特别是练混元太极拳,一定要知道“无极而太极”之理。并严格按其理论指导实践,首先修炼无极即外静求内动,待丹田生出一点灵犀即“太极”生出,方可行拳走架练习太极拳;或者,边求无极。边行拳走架,但是,要以修炼无极为主。

上一篇:太极达摩杖 下一篇:拳师言行录之镖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