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在哪里

时间:2022-06-15 11:33:58

三十年前有一首极其流行的歌《春天在哪里》,至今还有很多人会哼唱:三十年后,春天是不需要问苍茫大地了,不管是在气候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就来,在该来的时候才来。如今真正难以找到答案是:感觉在哪里。夸张一点说,21世纪什么最稀缺?感觉最稀缺;去问问屡屡相亲恋爱而不遂心愿的男女对对方的印象,几乎就是这么三个字:没感觉。没感觉不代表好坏是非,不代表评价,就代表没感觉。

寻找感觉或者说是保留感觉,从婚前延伸到婚后,从两性延伸到广泛的人际关系,从人延伸到物,延伸到职业,社会人文的每一个细枝末叶在乎的都是感觉。没感觉意味着我和你不会开始,没感觉意味着我和你应该结束。当很多人部在感叹找不到感觉的时候,既说明感觉的重要,也说明感觉的缺席:感觉在哪里?

其实真正没有感觉的倒是在三十年前,那时候每个人需要的是“感到”,而不是“感觉”。“感到”只是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我感到很幸福,我感到学习很重要,我感到我们肩负的使命……“感到”是一种生活状态需要你去服从,如果你没有感到,那就是你的认知有问题。中国人的“感觉”意识,大约来自于苏芮的《跟着感觉走》(1 988年)。“感觉”突出的是个体的体验,我有权说我对你有感觉或者没有感觉。有句网络时代的语言“你不是我的菜”,恰是形象地解释了“感觉”:可能你很贵,但是我对你没感觉。从“感到”到“感觉”,漫漫三十年,每个人还真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每个人都有感觉了,看出去的却感觉是越来越少了。回归到相亲话题,很多人都在说没感觉,很多人又在被另外的很多人说没感觉,抑或这么多的很多人都是没感觉的?中国人比较普遍的性格内敛,不善于在初次相识时把自己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魂断蓝桥的一见钟情,中国人是较难感觉出来的,“一回生二回熟”才是中国人的感觉。为什么不可以在还没有感觉的时候继续地寻找感觉呢?

有些感觉说来就来,有些感觉姗姗来迟。上海有一对年轻夫妇爱情感觉一见面就有了,也结婚了,但是他们对自己事业的感觉,是好马也吃回头草,居然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芳草地,那就是本期《敢注销上海户籍的上海男,也敢叫爱情事业一样红》的演绎;另一篇《上海同一屋檐下的错时空情爱爆发》回眸的是二十年前的上海石库门男女感觉,两对男女在应该有感觉的时候彼此没有感觉,在不应该有感觉的时候,却抑制不住感觉的瞬间爆发,在同一条弄堂里,在同一个门号里,生生死死的错时空情爱,叩问的恰恰就是心灵感觉,怜惜的恰恰就是感觉的阴错阳差。

上一篇:碰上个“顺手牵羊”的婆婆 下一篇:苏州河边的双人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