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任务” 灵活“驱动”

时间:2022-06-15 09:41:45

摘 要:一个好的任务既能够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在过程当中领悟到如何灵活合理地利用技能和方法,并能够产生情感迁移,提高信息素养。反之则会事与愿违,使学生学习映像更加模糊,甚至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上去。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36-0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信息技术部分明确表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着“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这个基本特征是围绕着“任务”进行的。一个好的任务既能够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在过程当中领悟到如何灵活合理地利用技能和方法,并能够产生情感迁移,提高信息素养。反之则会事与愿违,使学生学习映像更加模糊,甚至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上去。所以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任务”的选择和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巧设“任务”,才能灵活“驱动”。笔者就如何设计合理的“任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任务”要以大化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任务”的设计可大可小。大可大到整章,一个学期,全书统筹考虑。当讲到《表格信息加工》中的《表格数据处理》内容时,老师不能把这样一个巨大的“任务”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降低其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将总目标细化成一个个有机联系的任务链,每一个小“任务”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小“任务”的难度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这样每节课都安排学生完成一两个小“任务”。大多数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的乐趣和完成小“任务”后巨大的成就感,这样就促使学生有了期待下一个任务的积极心态。学生会感觉到原来信息技术课并不难。随着小“任务”的各个击破,大任务也在这种任务积累中迎刃而解了。

二、“任务”要难易结合,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性

就我们学校的高一学生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来自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上高中之前就没怎么碰过电脑,计算机操作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学生甚至连打字都不会。但是任有部分学生基础相对扎实,这或许与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有关,而有的学生本身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针对目前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接受能力,在设计“任务”时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相当宽松的选择权利,比如像《信息的编程加工》这样的难度较大的内容,同一“任务”可以设计三个难度层次的“子任务”:简单、适中,较难。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不同难度的“子任务”,这样的话基础薄弱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学有余力的学生还会有所突破,从而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至于有的学生无事可干。

三、“任务”要实际有趣,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趣的“任务”来源于实际生活。比如,在进行《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章节的《搜索技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关注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男生们喜欢关注体育明星,科幻探险,汽车机械之类的信息,女生可能喜欢关注花鸟鱼虫,健康养生,青春文学之类的信息。那么搜索任务就要投其所好,同样的搜索任务可以设置两到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而这几个选项应该是涉及不同领域和类别的信息,从而满足所有学生的内心需求。当所有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快捷、准确,轻松地解决了自己关注实际生活问题时,学生们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喜欢上信息技术科。

四、“任务”要分工明确,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社会中,团队协作能力往往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课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比如在进行《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这节教学内容时,设置的实践任务是:选用合适的工具录制一段能够反映校园生活的音频材料,并存入计算机,然后对该段语音材料进行后期加工合成。这个任务涉及到多种技能的应用技巧和多种信息的获取途径,这样的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就要靠团结的力量。这个任务可以分成四人一组,四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他们的角色可以是:导演、编剧、朗诵、编辑,各个组员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小组的作品被评为优秀,在制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就发挥自己的长处,各显神通,于是许多好主意,好方法不断涌现。比如编剧就选择了以环保为主题的配乐诗朗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得到了发展,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共同完成综合性任务后的快乐也能得到最大满足。

五、及时、准确地评价任务

学生对成绩的关注优势更甚于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因此,提高学习活动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学习活动。重视结果性评价是必然,关注过程性评价是对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个性发展的负责及时,准确地评价任务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又能在评价中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

评价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堂指导,发现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他们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对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放大,下次他们一定会还给你一个惊喜。第二步是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有代表性的,有创新的作品。评价可以由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最后老师做总结性的评价。通过展示表扬和鼓励学生,充分肯定大家的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更大的激发起求知欲,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富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 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巧设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J]. 焦点,2012.4.

[2] 汪家鹏.高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J] .科技信息,2011.7.15.

[3] 李云红.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8.

[4] 李 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上一篇: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下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不规范语言文字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