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的节目特征

时间:2022-06-15 06:55:35

《奔跑吧兄弟》的节目特征

浙江卫视与韩国SBS电视合制作了大型明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卓越的制作团队加上七位人气明星,节目一经播出就收视大红。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奔跑吧兄弟》的节目特征。

窥视:欲望的激发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观众都有好奇心,渴望接触新鲜事物。《奔跑吧兄弟》巧妙安排节目环节,设置层层关卡,比如撕名牌等任务,引起观众注意并调动其好奇心。在第六期节目中,有一个游戏环节是寻找真正的水枪,然后射击对方的名牌。这一环节中,观众与明星一样,不知道水枪的真假,只能跟随镜头一起猜测,在观看的过程中,谜底被揭开,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人们无意识的活动。《奔跑吧兄弟》用镜头作为窥视工具,在节目中,明星们摘掉了平时的光环,处于狼狈、紧张、失败要受惩罚的状态中。比如,在节目的某环节中,“捡漏王”王祖蓝“投机取巧”,成功营救女搭档,而失败男明星的女搭档则要一次次接受“冰桶挑战”。嘉宾要随时做好形象被“毁”的打算。在第三期节目中,欧弟与林更新的睡姿通过摄像机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的窥视欲望。

交换资本:内容的娱乐化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延伸到传播学体系里,认为人与媒体存在着“收益”和“代价”的交往本质。而这种交往本质换种说法就是“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理论会把传播过程的环节从受传者的视角进行分析和归纳。它认为受众为满足需求而使用媒介,认为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是“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体期待――媒体接触――需求满足”这样一个因果连锁过程。①

观众对于《奔跑吧兄弟》的需求主要是基于娱乐心理,通过收看放松身心。在第六期节目中,七位明星为了获得胜利,在泥潭里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抓鸭子比赛,王宝强和邓超等明星在泥地里又滚又爬。这种娱乐精神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为节目集聚了更多人气,使节目获得了高收视率。另外,根据百度指数对关键词“奔跑吧兄弟”的检索,“神秘”、“黑色”、“揭秘”等词汇最受关注。节目每一期都尽量做到神秘化,基本是由改编的小故事构成,比如王宝强主演的《泰濉贰⒌顺主演的《分手大师》以及《白蛇传》、《还珠格格》、《楚汉传奇》等。这种“神秘化”的制作,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

制造冲突:氛围的紧张化

“如果现实当中不能找到,人们则会倾向于从媒介环境中去寻找”,社会心理学的这个观点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类似。我们在媒体拟构的世界中获得类似于真实的体验,得到满足感。《奔跑吧兄弟》节目伊始会出现根据经典故事改编的小片段,由当期明星饰演故事中的角色,这些故事奠定整期节目的基调,明星在拟态真实中完成任务。

社会心理学中提及,制造各种冲突是满足心理的重要因素。明星真人秀节目要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心理,制造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奔跑吧兄弟》中,中国跑男与韩国跑男进行撕名牌比赛时,冲突性表现得非常到位。在节目中,李晨作为中国跑男中的力量型队员与韩国跑男力量型队员金钟国数次对战,这种火花闪烁的冲突极具吸引力。

审美视角:男性话语评判

《奔跑吧兄弟》是以男性审美话语评判为标准的节目形式。节目名字的命名定义了男性主体性质,而且七位明星中男性占到了六位。任务的设置偏向于男性方向的任务关卡,比如造船比赛、背胖妞等。一般来说,男性话语主要有“菲勒斯中心”、“第二性”、“被看的客体”、“空洞的能指”等。在这档节目中,男性话语主要表现在“第二性”上:男性始终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而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的地位。但是,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认为:生活就是演戏,应运用各种技巧对自己进行包装、整饰,从而在对方心目中创造自己所期待的印象。对于《奔跑吧兄弟》来说,虽然存在男性话语的现象,但他们满足了观众需求,传达了一些男性的优秀品质。

结 语

一档成功的明星真人秀节目是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结合的产物。只有将理论用于实践,才能保证节目收视率,获得相应的社会影响力。我国的明星真人秀节目除了借鉴国外节目模式、根据本土文化进行创造制作之外,还需要仔细研究节目与人们心理等方面的联系。做到了这些,节目才能有所突破,才能将品牌和影响力推向国外。

注释:

①朱学佳:《受众研究与心理学理论的对比解读》[J],《当代传播》,2010年第3期,第44页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摩比万思:让精准广告更精准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播客给广播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