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局部鼓室内注射法治疗难治性突聋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2-06-15 06:48:27

糖皮质激素局部鼓室内注射法治疗难治性突聋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 研究并探讨糖皮质激素局部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突聋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选用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经耳后沟局部注射给药,观察组经鼓室穿刺注射给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听力、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与对照组的5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听阈均明显降低(P

[关键词] 难治性突聋;糖皮质激素;鼓室内注射;听阈;地塞米松

[中图分类号] R764.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5-0063-03

突聋主要是指突发性的听力缺损,属于耳鼻喉科急重症,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预后效果较不理想[1,2],部分患者经常规治疗后其听力仍然无法得到改善,这类突聋患者被归为“难治性突聋”,其治疗难度较大,临床上主张对这类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进行治疗,但经何种方式给药尚有待探讨[3-5]。本次研究为了探讨糖皮质激素局部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突聋的临床效果,对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突聋患者分别经鼓室内注射、耳后沟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并比较两种给药途径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突发性耳聋;(2)患者均经全身药物治疗2周后听力提高不足15 dB,且均为单侧耳发病;(3)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积极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1)伴随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2)患者不能自始至终完成本研究。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2岁,平均(62.35±18.12)岁,病程15~27 d,平均(20.85±4.13)d;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9~84岁,平均(62.98±19.96)岁,病程14~28 d,平均(21.09±4.67)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mL)(规格1 mL:5 mg;国药准字H37021969;厂家: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对照组经耳后沟局部注射给药,于患侧耳朵耳后沟上方1/3处向侧耳道后上方进针,待针头与骨面接触时停止进针,取0.4~0.5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注入,隔日进行1次,1个疗程为4次。

观察组经鼓室穿刺注射给药,采取仰卧位,患侧耳朵朝上,采用碘伏对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采用丁卡因进行鼓膜表面麻醉,于耳内镜下对鼓膜前下象限距离鼓膜边缘1~2 mm处进行穿刺,将0.4~0.5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注入,注药后患耳保持朝上,在外耳道口留置棉球,待30 min后取出棉球,隔日进行1次,1个疗程为4次[6]。

1.3观察指标

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听力、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患耳听力由同一个医师采用同一部纯音听阈测定仪器进行检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检测。

1.4 疗效评价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2005年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7],具体如下:痊愈,即治疗后患者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达到健耳水平,或达到患病前水平;显效,即治疗后患者听力提高幅度超过30 dB,但未达到健耳水平;有效,即治疗后患者听力提高幅度为15~30 dB;无效,即治疗后患者听力提高幅度不足15 dB。临床总有效率取痊愈病例、显效病例、有效病例进行计算。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与对照组的5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耳听阈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听阈均明显降低(P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62,P>0.05),对照组共出现3例注射部位胀痛,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共出现1例一过性眩晕、1例耳内轻微烧灼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无需暂停治疗,均自行缓解,未见全身不良反应。

3讨论

突发性耳聋主要是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缺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8],可能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内耳循环障碍有关,临床上一致认为,内耳循环障碍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最主要原因[9,10]。临床上关于突发性耳聋多采取全身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血管扩张剂等,但其预后效果通常不够理想[11],部分患者在经过全身药物治疗后其听力仍然未得到改善,临床上将经过10~14 d全身药物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归为“难治性突聋”,这类患者的治疗难度相对增大,因此,临床上应对难治性突聋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寻求有效治疗的方案[12,13]。

上一篇: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大型集团公司的分子公司管控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