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沁营镇布氏杆菌病防控

时间:2022-06-15 03:05:57

摘要:在中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畜有布氏杆菌病的存在和流行,全国受布氏杆菌病威胁的人口约有3.5亿,1200多个县市为布氏杆菌病的疫区,现有布氏杆菌病患者30~50万,年新发患者数为5000~6000例,每年实际新发患者25000~30000例。毫沁营镇位于新城区的北部,养殖业是毫沁营镇一大特色产业,为了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镇政府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出台了动物防疫管理办法,明确了防疫员职责。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 毫沁营镇 防控

毫沁营镇位于新城区的北部,地处大青山南麓。辖区面积17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2万亩。随着讨思浩村、生盖营村、塔利村、沙梁村等养殖小区的建成投入使用,我镇养殖业进一步得到发展,截至2011年年底共有牛748头、羊8504只、猪9546只。为了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镇政府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出台了动物防疫管理办法,明确了防疫员职责。

在中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畜有布氏杆菌病的存在和流行,全国受布氏杆菌病威胁的人口约有3.5亿,1200多个县市为布氏杆菌病的疫区,现有布氏杆菌病患者30~50万,年新发患者数为5000~6000例,每年实际新发患者25000~30000例[1]。布氏杆菌病对养殖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强制报告的疫病,我国将该病规定为二类动物疫病。

布氏杆菌病广泛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道,引起子宫、胎膜、关节、及附睾的炎症以及淋巴结炎、关节炎、流产、不育等特征。布氏杆菌病以羊、牛、猪、犬顺序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以患病羊对人威胁最大。母畜较公畜易感,幼畜对本病不敏感,性成熟后最为敏感。因此,加强对本病的监测和控制,保证人、畜健康是极其重要的。做好布氏杆菌的防制,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是坚持"科学防疫,预防为主"的原则。

1、免疫预防

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群进行免疫接种。常用的疫苗有羊型5号苗、19号苗和内服猪型2号苗。如犊牛于6月龄注射布氏杆菌19号苗或内服猪型2号苗之前应作凝集反应试验,阴性者进行免疫接种,并于1月后检查凝集价,呈现阴性或可疑者,须进行第二次菌苗接种,直到呈阳性反应为止。布氏杆菌19,号苗对牛的免疫量为600~800亿个活菌,对绵羊的免疫量为300~400亿个活菌。使用时先按每瓶所含活菌数,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菌120~160亿,然后按前述规定给牛、羊注射。

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简称猪型2号苗)是我国选育的一种优良布鲁氏菌苗。对山羊、绵羊、猪和牛都有较好的免疫效力,可供预防羊、猪、牛布鲁氏菌病之用。猪2号苗的毒力稳定,使用安全,免疫力好,在生产上使用已经收到良好效果。

2、加强检疫及饲养管理

(1)引进牲畜必须从非疫区健康畜群中选择,而且要经过严格的反复检查,无布氏杆菌病的健康牲畜才能购买。购进后经1个月左右隔离并进行两次检疫,检疫结果为阴性者方可入群。

(2)清净畜群,定期检疫。通过免疫生物学检查方法淘汰病畜。每年春季或秋季对易感牲畜全群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验,检疫密度不得低于90%,可疑阴性牛应隔离饲养,逐步淘汰净化。

(3)在种牛、种羊等每年配种前,要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只许健康种牛、种羊参加配种。

3、扑灭措施

(1)畜群如果发现流产,除隔离流产家畜、消毒环境及妥善处理流产胎儿胎衣外,应尽快作出诊断。确诊为布氏杆菌病的均应采取措施,制定紧急防治办法。消灭布氏杆菌病的措施是进行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2)对全群动物进行检疫,检出阳性的应扑杀、深埋或火化。阴性者作为假定健康畜继续观察检疫,逐步淘汰阳性者,直至成为无病畜群。

(3)对污染的圈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即检出和隔离布氏杆菌病阳性动物后,必须将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分泌物、粪尿、厩舍、用具等用10%~20%石灰乳或3%苛性钠、3%来苏儿溶液等消毒。病死动物尸体、流产胎儿、胎衣要焚烧深埋,粪便发酵处理。疫区动物的生皮等畜产品及饲草饲料等也应进行消毒或放置两个月以上才允许利用。

4、做好防护,避免人感染

本病常常是肉制品加工者、兽医、农民和牧民的职业病。经常与家畜接触者,应具备一定防病知识,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又要防止病畜传染给人,在接产或处理流产时要特别谨慎,为防止细菌感染,在接产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擦凡士林,戴眼镜、口罩、胶皮手套和穿胶靴等。处理完毕,应立即严格消毒,胎衣等物要深埋。现场要用2%氢氧化钠消毒,用具、工作服等可用3%来苏儿水浸泡消毒。为更安全,最好预先接种布氏杆菌疫苗,增强免疫力。

5、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专项调查与常规监测。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人间布病发病率、患病率、漏报率、重点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防治技能、设备配备等情况摸底调查,掌握本地区布病防治基本情况;各类地区的布病监测点按照《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做好布病监测和信息上报工作,开展布病常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尚德秋.布鲁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4):204 212.

上一篇:强化材料管理体制提高施工企业效益 下一篇:探究性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