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白发石的秘密

时间:2022-06-15 01:25:28

天底下无奇不有,石头也会长出白发!

石头上长满白发,确实特别引人好奇和注目,尤其是第一次看到的人,一定会啧啧称奇。海峡两岸奇石收藏家都很好奇,到底白发石里头是什么怪东西呢?想知道这种奇石的庐山真面目和形成的原因。台湾与大陆媒体报导的数据内容不同,使其具有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笔者在1981年开始玩石头时,就发现台湾有一种石头,石面上长满了白发,当时好奇买了两颗,每次家中有客人来访,都会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怪石头?石头上为什么会长出白头发?”一颗到现在还保留在台湾雅石文史工作室,另一颗则在1991年在学校展出时,引起了师生的好奇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没想到好奇的参观者将石面上的白发拔光,带回家当纪念品,让笔者损失惨重。

根据笔者当时访问地质生物专家的结果,这种石头产于屏东县枋寮山乡至鹅奎鼻一带的海底。由于台湾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海水温度较高,在屏东县枋寮山乡至鹅奎鼻一带海底的石头长期浸泡在海水中,菌藻类种子附生于浊砂岩质的石头细隙中,经过一段时间,发生了季节性菌藻钙化作用,逐渐成长形成了发丝状物,但其形成率不高,产量有限。每年四五月间,天气较暖和,渔夫到海底捞起,在岸边曝晒,藻类受到强光照射,逐渐钙化变白,因此石头上才产生类似白色头发的奇特现象。这种石头才被台湾玩雅石者命名为“白发石”。当时已闻名于世,曾被列为台湾十大奇石之一,在台湾雅石中,可以称得上最奇特之瑰宝。

到了2005年,1月8日C1南部生活版有一则《中国时报》刊登的《海石生发》的报导,全文如下:“海石长白发?其实是附着碳酸钙的菌藻。退休教师陈南荣收藏了包罗万象的古文物,其中有样‘白发石’,该石头头发仍在生长中。”

这则新闻引起了大岗山人文协会陈志鹏先生的注意,他说:“高雄大岗山后山朝元寺内正好有一颗如人头状的白发石,农历年曾到台北展出多月后才归回,主持还帮他带上墨镜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寺外廊柱上则贴着白发石的报道,内容大多不正确,或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以白发石作为话题的新闻不断被炒作,资料错对参半,有澄清的必要。”于是他就拿白发石去请海洋生物学家化验,结果得出了惊人的结果!他说:“根据台湾博物馆的研究资料推算,雅石界俗称的‘白发石’其实是海石上着生大伞藻的一种合称。大伞藻是绿藻的一种,活体全株是绿色,但由于它为石灰质的长柄和伞部所构成,所以当它死亡时,伞部便脱落,全株呈现出钙化的白色,怎么会如《中国时报》所言的死后仍生长中呢?《海石生发》一文中的受访者陈南荣老师,是斗六高中退休的语文教师,我和他同游过,我猜测他的头发石可能购自化石家嘉义市薛文吉先生。薛老师曾向我表示,三十年前,他在屏东枋山一带大量采集白发石,以每颗千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由于枋山是台湾头发石的唯一出产地,产量不多且具神秘感,所以很受欢迎。过去,每当夏季风过后,海石翻身上岸,利于采集,他怕采集上岸后的白发石的白发会失去韧度而掉落,便将伞部剪去,因为他一直将伞部误认为是花,不过伞部的确具有繁殖作用。接着他快速的将之漂白,以达到最美的效果。”

其实笔者的白发石不是向嘉义市薛文吉先生购买的,他的猜测是错误的。当时,陈志鹏先生将多枝藻科大伞藻的详细资料公布在大岗山人文协会的网站上,具体如下:

一、多枝藻科大伞藻(Acetabularia major GMartens)的学名涵义。所属的“多枝藻科”或“伞藻科”,日文译为“伞海苔科”。“大伞藻”为中文名称。“Acetabularia major G.Martens”为更完整的学名,“Acetabularia major”为一般的标法。Acetabularia是属名。Major是种名,是大的意思。G.Martens,1868是指本植物由德国人Georg von Martens(1788-1872)在1868年所鉴定发表。同种异名:Acetabularia gigasSolms-Laubach、Acetabularia crenul atas var,majorSonder。

二、雅石界将“大伞藻和所附着的石头”合称为“白发石”或“头发石”。

三、台湾产地

采集时间:一到五六月为生长期,暑假台风后到十二月间或大浪翻滚后上岸露出,皆是采集良机。

四、形成头发石的条件

1、需有人头大小的海石作为基体,太大无法搬运,太小易受浪潮翻滚而不易成长。

2、需有浅海环境等适合大伞藻生长的环境。

由于台湾西部大多为沙滩,不适生长,致使头发石数量稀少,目前只发现屏东枋山、枫港一带近陆水浅之处有产出。

五、价值

如人头状的为赏石者最爱。过去被大陆学者误判为古生物化石,或被视为众所周知的一般海藻,皆有提供气体、食物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六、藻体外形

外形上:伞部(约小指印痕大),为传宗接代的地方,因为不开花结子,故不能称为花。

外形中:伞柄(一个手掌宽,成株约十公分左石),为白发石的的发部主体。

外形下:假根。由于细胞内具有叶绿素,能经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故藻体呈现绿色。藻体具石灰质,所以坚韧,死后伞部掉落,伞柄固着在海石上且呈现白色,形成头发状。当然,死亡后离开海水便不可能再生长。

七、头发如何附在石头上

以“假根状的固着器(HoI dfast)”,类似根的形状或章鱼爪功能的东西,紧抓着石块,但不是真的根,也不是从石缝中长出来的。

八、大伞藻是绿藻的一种,属于原生生物界,因为海藻无维管束组织,所以大伞藻不是植物。

最新的生物分为五界:

1、原核生物界:蓝藻

2、原生生物界:绿藻、红藻及褐藻

3、真菌界

4、植物界

5、动物界

(以上资料参考自高雄大岗山人文协会、陈志鹏与台湾雅石文史工作室奇摩网站htt D://tw.省略/jw!一Ktn5HGUHxtvtLsl q7Ty)

至于中国大陆发现的白发石,依笔者判断有可能是台商从台湾带过去的,可是化验结果又令人惊奇。

2008年3月3日《广州日报》的中国经济网报道《白发奇石》中称“活像老翁,其实是海底生物头盘虫”。内容大约如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连石头也能长出‘满头白发’来。日前,就有这么一块罕见的“生发石”辗转来到了广州从化一位奇石爱好者的手中。日前,记者在该奇石主人司徒羡的引领下,见到了这块生发石。只见浅灰色的石块呈椭圆形,长约33厘米,最宽处22厘米,高约1 8厘米,仿似一块平常的鹅卵石,奇就奇在石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孔隙,表面被一层浓密的“头发”覆盖着,发根牢固地附着在石头上,而发根处的小黑点也清晰可见,宛如人的发根。而且“白发”长约5到10厘米,比人的头发略粗一些,像是上了发胶,强韧充满弹性,发须还是中空的。据悉,“生发石”原产于台湾海峡的台湾岛南西侧,仅见于屏东县的枋山一带。20世纪60年代曾被大量采捞,一度风靡台湾石坛,被称为“毛发石”。之后逐渐淡出石界,沉寂多年。近年被台湾石商带入大陆销售,才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价格在3万元上下。司徒羡介绍说,“生发石”出自枋山距海岸数米以外,水深约1~2.5米的滨海中。此范围内阳光充沛、有机质食物丰富,海底分布着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构成的基底岩石及卵石。这些基岩和卵石就是头盘虫栖息的基体。头盘虫是一种低等海生动物,它的基本构造为长约30~40厘米的几丁质纤细管状体,基部固着于海底的基岩、卵石、贝壳等物体顶面,头部呈近于图钉大小的碟状。它们丛生漂立于水中,随水摆荡,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打捞“生发石”的最好季节,其它时间头盘虫多自动脱落。人们将长满头盘虫的卵石捞出,将“发丝”下垂,当即用剪刀剪好,一般保留10~20厘米的长度,做成一定发型,待干燥、定型,一块生发石便可上市了。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陆“生发石”的价格大概在每块3万元上下。

未完待续……

上一篇:有形之相藏无形之神 下一篇:谈抽象石之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