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外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时间:2022-06-15 12:34:18

巧借“外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光靠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然而,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要读什么课外书,哪里有好的课外书,怎样去读课外书。因此,他们通常碰上什么就读什么,喜欢什么就读什么。由于年龄尚小,分辨能力不强,阅读有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尤其是教师的正确鼓励和引导。对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明确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生的身边有许多教育资源,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巧借“外力”,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指明阅读方向,提高阅读能力。

1.巧借“图书角”引导阅读

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很长,课外阅读首先可以在校内开展。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角”,满足学生读书的需要。要建“图书角”,光靠教师一人之力是不行的。应当首先告诉学生建“图书角”的意义,然后发动他们从家里带内容较好的图书来。学生带来的图书,教师要进行筛选分类,选择适合的书籍,整理后存放于“图书角”,鼓励学生相互借阅。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图书角”的功能,应当设立班级图书管理员。由学生轮流负责整理、记录和收缴借阅图书。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在“学习园地”中展出优秀的“课外摘抄本”和“读书笔记”,举办各种专题的“读书节”,评比“读书之星”等活动,营造读书、爱书、藏书的书香氛围,使学生养成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2.巧借课文“链接”阅读资源

众所周知,课本中有很多隐性的课外阅读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搜寻和“链接”这些课外阅读资源,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每教学完一篇课文,我就会在课外延伸方面做文章,努力使课内和课外结合,以课内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学完《 草船借箭 》一文后,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 》这部名著,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又比如,在讲完《 少年闰土 》一文后,我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鲁迅的作品《 故乡 》;在学习《 两小儿辩日 》一文后,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科普书,深入了解太阳与地球距离远近的问题;在学习《 一夜的工作 》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到课堂上交流……由于把阅读指导工作做细,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体会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巧借学校活动鼓励阅读

学校是个大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而这些活动中往往也蕴含着很多课外阅读的要求。比如,一些学校开展的“科技节”、“读书节”活动,国学经典背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制作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都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时机。对于学校教学计划中学生每学期学习的古诗,我除了要求学生会背诵,还要求他们去收集跟这些古诗有关的资料,进一步扩大他们阅读的机会。另外,我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己学会背诵《 三字经 》《 百家姓 》《 幼学琼林 》《 增广贤文 》等蒙学经典读物。

4.巧借评价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除了根据各学段要求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还应在阅读活动中引进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外人的关注和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激情很容易就减弱,这样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一切力量,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用各种方式助推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可以让学生每读一本书,就叫家长签名为证;每写一篇读书心得,可以叫家长写看法或同学提意见,最后由教师点评。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探讨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教师通过巧借“外力”,通过一次又一次有趣的活动,就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阅读的方法,体会阅读的乐趣,从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福建 安溪,362400)

上一篇:幸福教育理念下的乡村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下一篇:木木日记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