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时间:2022-06-15 12:04:18

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经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数学教学过程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良好教学情境。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注重设“疑”

现在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应运而生。如学习“2,3,5的倍数”时,教师可以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置“疑”点。课伊始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或几个数,老师都知道这个数是“2,3,5”中哪个数的倍数,教师判断得又对又快,学生既惊讶又佩服,就开始琢磨老师到底是怎么判断的,有的疑问,有的亲身验算,最后发现教师的答案准确无误,课中更好地积极学习。这样设“疑”情境,学生就有了一种急于探索“谜底”的迫切心理,主动参与求知的思维热情被激发出来。

二、注重立“障”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让学习者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困难,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一过程往往能激起更大思维火花,更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到学习喜悦和成功感。如教学“分数的减法中被减数部分不够减的例题”时,教师可以这样出示教学情境,分别出示:①5/8-1/8;②1-3/4;③2-7/8;④10-9/11。第一道题学生很快就做了出来,到第二道题“卡住了”,遇到了障碍,此时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想方法排除这个障碍,接着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1”不是分数怎么办呢?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得出“1”可以看成分母、分子都是相同数的分数,如1/1,2/2,3/3,4/4…设障也需排障,经过老师“点石”,学生恰到好处解决了第二道问题,接下来解决第三道、第四道有路可寻,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立障,学生从中找到解题方向与办法,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施“问”

小孩子喜好挑战。教学中,老师给他们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但能打破学生原有平静的学习认知,而且能激起积极思维的力量,提高认知注意力,主动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设计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如学习了“万级的数的读法”后,再学习“亿级的读法”,可以先问问学生应该怎么读,能否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一学?学生脑子里就会搜索前几天学过的“万级的数的读法”,顺藤摸瓜模模糊糊自言自语:万级的数读好后加一个“万”字,亿级的数读好后那就是要加一个“亿”字吧。如此,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不用费很大劲,让学生学到新知。又如执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用面积单位直接丈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紧接着提问“如果量水池底的面积或者高建筑物的墙壁面积,同样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适合吗?有没有更合理更简便的方法呢”?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与矛盾,产生新一轮学习需求,自然而然思考“有什么的方法呢”?从而点燃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问题恰好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之处,积极促动学生思维的神经,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积极乐学思维情境。

四、注重诱“错”

诱发犯“错”就是教者根据不同教育教学内容,事先评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失误和思维偏差,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点,让学生的错误在老师善意的布局中逐一“曝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当头一棒”,从不同角度强化刺激学生思维,使他们“吃一堑、长一智”,最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一课时,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忽视“一个最简分数”这一要点提出这样的诱错题:“4/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呢?并说出理由。”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分母是12,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所以能够化成有限小数。”这时老师把4/12化成最简分数,即1/3。学生这时一愣,怎么不行?产生了疑问,促动了思维,迅速找到了错误的源头及缘由,最后判断4/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教学,学生深刻领悟“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应着重注意的前提是“一个最简分数”,通过一番犯“错”和纠“错”,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得到提升。

五、注重求“变”

学习情境应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求“变”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化题型设计,变异表达形式,变更理解角度,变迁思考方法等,给学习者提供不同形态的求知信息,创造多元化的思维环境,开拓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促进内容深化和理解深入,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思维广度。如教学简便计算24×25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可以有几种算法,看一看同学们的方法多不多,谁的方法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踊跃,方法一个接着一个:①(20+4)×25;②8×(2×25);③6×(4×25);④24×5×5;⑤2×(8×25)……最后大家总结谁的方法好,并加以表扬,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向往。

总之,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传授本领和灌输做法,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励、唤醒和鼓励他们,在教学中积极地创设更多更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思维,真正提高学习有效性。

上一篇: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思想品德“生活化” 焕发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