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产房”交易冷清的背后

时间:2022-06-14 09:44:12

“央产房”交易冷清的背后

中央在京单位已购公有住房(简称“央产房”)国庆之后可以上市买卖的消息,让在一大机关工作的张女士和她已经退休的母亲格外开心。母女俩各有一套央产房,虽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老房子,但地段好,加上小区环境有安全保障,张女士满心以为这样的房子能卖个好价钱。

可张女士没有料到,她几次查询,发现她的单位一直没有到“在京中央单位和国家机关住房交易办公室”建立有关的住房档案。按照有关规定,央产房上市的前提是原产权单位已经建立住房档案,该档案不但应记录职工住房的基本情况,还需真实反映出该住房是否超标、是否适合上市等相关信息。

即使有了住房档案,张女士的房子上市交易还要面临第二道门槛――必须有房产证。她屡次询问单位何时才能拿到房产证时,“他们总说快了,结果一拖就是两三年。”张女士无奈地说道。

和张女士有着相同烦恼的“央产房”拥有者不在少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下称“中央国家机关房改办”)刘延方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央产房”上市后的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很多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关的住房档案;二是很多“央产房”拥有者现在还没有拿到“产权证”;三是对房屋面积超标处理没有进行完毕,从而降低了符合央产房上市的“卖家”交易者人数。

据中央国家机关房改办统计,从10月1日至11月7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办理央产房交易过户手续的央产房仅为24套。“当时我们还准备安排人手轮流到交易办公室值班呢。”国管局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据悉,北京市目前存量房总计230万套,其中央产房(未上市)有60多万套,占全部存量房的近1/4。政策设计者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对这批央产房解禁,促进二手房市发展,提高存量房使用效率,加快住房货币化步伐,而今却事与愿违。表面原因是既往工作不细,办理相关手续效率不高,实质原因是央产房上市的一系列准入限制,如住房档案、要求原产权单位对该央产房的超标情况进行处理等等。

但很多专家认为,为央产房上市设置门槛是必要的。过去央产房出售时没有考虑级差地租,售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一旦上市交易,历史上住房实物分配造成的不公平立刻就现实化和货币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对《财经》表示,国家机关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来一个官给一套住房,走一个官带走一套住房。于是,一些干部家庭拥有一套以上住房的情况并不鲜见。“有多套房者通过上市流通,将房产变现,势必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巨额收入就会显现出来,形成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

从我国现已出台的各项房改措施看,无论是货币化还是公房上市,都是对国有、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和有房人有利,非国有单位、城市化中的流动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则处于受损地位。绝对的公平自然如镜花水月,但尽可能缩小不公,至少不把历史上的不公平扩大化,却是政策设计的题中应有之意。然而,准入的门槛截留了许多有意上市获利的公房,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市场化的最终解仍费思忖。

上一篇:投资审批制即将寿终正寝 下一篇:390万元债务难倒广商行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