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丰硕兵团绿洲的50项科技成果

时间:2022-06-14 08:23:46

50年,丰硕兵团绿洲的50项科技成果

1、项目:冬小麦品种“奎花1号”

获奖名称:1993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冬小麦品种“奎花1号”的选育,由农七师农科所的扛玉霖主持完成。该项目1991年审定命名,它是新疆第一个大面积种植的花药培养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等优点,比当地原主栽品种增产15%,平均亩产400千克,每亩节约用种6至8千克,累计种植面积57747公顷,3年累计增产6470万千克。

2、项目:冬小麦品种“奎冬3号”

获奖名称:1989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冬小麦品种“奎冬3号”(新冬16号)的选育与推广,由农七师农科所的张明长主持完成。该项目1992年审定命名,属冬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80天,成穗率高,穗形整齐,丰产性、稳定性好,耐盐碱,抗倒伏性、抗寒性好。千粒重38至40克,容重每升790克。累计推广52933公顷,平均亩产300千克以上。

3、项目:冬小麦品种“奎冬4号”

获奖名称:1995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冬小麦品种“奎冬4号”的选育与推广,由农七师农科所的叶庆福主持完成,1991年审定命名。该品种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穗大粒多,丰产性状好、品质较佳,累计推广面积5540公顷,大面积每公顷平均比“新冬16号”增产778.5千克。该品种在北疆沿天山一带,塔额盆地,南疆农一师、农三师扩大种植,是自治区小麦生产的主栽品种之一,并推广到甘肃省张掖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4、项目:冬小麦品种“奎冬5号”

获奖名称:1999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冬小麦品种“奎冬5号”的选育和推广,由农七师农科所选育,叶庆福主持完成,1996年审定命名。该项目是早熟冬小麦品种,生育期267天左右,株高80至90厘米,茎秆壁厚而坚实,基部1至2节近实心,抗倒伏,分蘖成穗率高,单株成穗可达1.7至2个,穗粒数可达60粒以上,千粒重50至55克,容重每升320克左右,蛋白质含量15.34%。它抗锈病,高抗白粉病,越冬状况良好。灌浆速度快、成熟期落黄正常;一般年份在构成产量的三要素方面均可达到较高的水平。

5、项目:冬小麦品种“新冬17号”

获奖名称:199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冬小麦品种“新冬17号”,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育成,1994年审定命名。该项目属冬性、中晚熟、大穗、高产优质型品种,株高85厘米,株型紧凑,抗倒伏性强,轻感叶锈病,中抗雪腐病,穗粒数40至50粒,千粒重38至42克,容重每升790至832克,蛋白质含量14.3%,湿面筋含量29.36%,平均亩产450至500千克,高产可达600千克以上。适宜于南北疆推广种植。

6、项目:陆地棉“新陆早1号”

获奖名称:1978年自治区科学大会成果奖,1983年兵团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简介:陆地棉“新陆早1号”的选育及推广,由农八师下野地试验站的刘汉珠主持选育,1969年系统选育而成,1978年审定命名。它是新疆早熟棉区曾长期种植的主栽品种,全生育期116至125天,植株呈塔形为I至Ⅱ号分枝,株高60至80厘米,茎秆较粗,部分呈红色,茸毛较多,果枝数平均10至12个,结铃分布均匀,生长整齐而健壮。该品种结铃性强,吐絮畅而集中;霜前花率71.1%,历年区试平均亩产皮棉80千克,纤维品质好,可作纺60SS精格纱和46SS至60S的确凉混纺之用。大面积种植,表现出抗旱性强,适应性广,耐瘠薄,早熟、纤维长、品质好等特点。

7、项目:早熟陆地棉“新陆早6号”

获奖名称:199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早熟陆地棉“新陆早6号”的选育,由农七师农科所育成,1997年审定命名。该项目全生育期125天,Ⅱ式果枝较紧凑,抗旱性强,后期不早衰,结铃性强,铃卵圆形,吐絮畅,好拾花,霜前花率90%以上,纤维品质好,产量高,全区推广约33.3万公顷,平均亩产100千克以上,是北疆棉区的主栽品种。

8、项目:早熟陆地棉“新陆早7号”

获奖名称:1998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早熟陆地棉“新陆早7号”的选育,由石河子棉花研究所的欧阳本廉主持完成,1997年审定命名。该项目属陆地棉早熟种,生育期125天,植株塔型,I至Ⅱ型果枝、较紧凑,铃卵圆形,吐絮畅且集中。3年国家区试结果,霜前皮棉平均亩产102.1千克,比对照种(新陆早1号)增产24.7%。该品种单铃重5.4至6.2克,衣分39.0%55 41.4%,绒长28.2至30.3毫米;比强度每特克斯20.0至22.5克,马克隆值3.8至4.5;纤维洁白有丝光,抗黄萎病。

9、项目:中熟陆地棉“军棉1号”

获奖名称:198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中熟陆地棉“军棉1号”的推广,由农二师三十四团良繁站和农业处承担,杨树新主持完成。该品种棉衣分38%5541%,绒长30至33毫米,铃重5.6至7.8克;丰产性好,纤维色泽白,皮绵品质较好,在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大面积推广,平均单产150千克左右。

10、项目:优质长绒棉品种“新海13号”

获奖名称:199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优质长绒棉品种“新海13号”的选育,由农一师农科所李尔文主持完成,1995年审定命名。该项目全生育期146天,铃重2.7至3.1克,籽指12.6克,衣指5.6克,衣分29.9%,适应性强,高抗黄萎病,抗叶斑病,耐蚜虫。3年区试结果,每公顷籽棉产量3985千克,比对照增产44.1%,霜前花率83.8%,僵瓣花率3%,霜前皮棉产量每公顷1120.5千克,比对照增产38.3%。1993年的生产示范显示,单产籽棉每公顷4216.5千克,皮棉产量每公顷1323.98千克,是国内自育海岛棉品种中纤维品质最好且产量较对照大幅度增产的品种。

11、项目:“新葵(杂)4号”

获奖名称:1998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新葵(杂)4号”的选育与推广,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的陈福隆主持完成,1993年审定命名。该项目1988年以不育系109为母本,恢复系7961―2甲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区试平均亩产215.5千克,比对照增产26.4%;籽实含油率45.35%,比对照高3.2个百分点;亩产油97.7千克,比对照增产36%。生育期102至109天,株高1.7至1.9米,单株叶片数30至34片,无分枝;单株籽实产量60至65克,果皮黑色间有暗灰色条纹,千粒重54.8克,出仁率77.3%,籽实含油率48.85%。“新葵(杂)4号”植株生长整齐,开花集中,成

熟一致,适于机械收获;适应性强,耐盐碱、抗倒伏,丰产性能好,且中抗向日葵霜霉病和锈病,在南、北疆及甘肃、陕西等地种植,累计面积达11万公顷,平均亩产154千克。

12 、项目:油葵杂交种引种鉴定及制种技术研究获奖名称:1993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油葵杂交种引种鉴定及制种技术研究,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的陈福隆主持完成。1986年以来,通过对国内外114份材料的观察、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从中筛选出该杂交组合。亩产236.1千克,比对照“先进工作者”品种增产23%,亩增籽实53千克,籽实含油率42.18%,亩产油98千克,比对照增产21%。植株较矮,生长整齐,无分枝,成熟一致,适于机械收获。该技术针对国内油葵自交系种子纯度差的现状,采用三圃制和严格隔离繁殖的方法,提高了亲本自交系种子纯度,不育系纯度达99%,恢复系纯度达97%。根据油葵生物学特性,结合新疆生态条件,提出提高制种质量的4个基本条件,制定了制种技术,并举办技术培训班,使制种产量不断提高。累计推广种植约1.7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13、项目:SC704玉米杂交种的引种和推广

获奖名称:198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兵团种子公司的李良成主持完成。1979年从南斯拉夫引进,区试对比,其产量名列参试品种之首。1984年至1986年在兵团农四、五、六、七、八师的团场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亩产900千克左右,成为当地玉米主栽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4、项目:甜菜单粒雄性不育杂交种“新甜(单)9号”

获奖名称:1996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甜菜单粒雄性不育杂交种“新甜(单)9号”的选育,由石河子甜菜研究所邹如清主持完成。该项目属于标准偏丰产型,较抗(耐)褐斑病、白粉病、黄化病毒病。果实单生,单粒率90%1.2上,干粒重11克。3年区试结果,亩产块根4983.6千克,含糖率16.04%,亩产糖799.14千克,其中以塔城试点增糖显著,块根较对照“新甜6号”增产8.71%,含糖提高0.24度,产糖提高10.2%。1994年塔城生产示范结果,亩产块根较对照“新甜6号”提高48.2%,含糖率提高0.5度,亩产糖提高52.5%。其选育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5、项目:苹果抗寒新品种“新苹1号”

获奖名称:1993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苹果抗寒新品种“新苹1号”的选育,由石河子农业科技开发中心王久祥主持完成,1993年审定命名,它是北疆推广的主要抗寒苹果品种。平均果重160克,最大果重250克,果实全面红色,果肉细脆,汁多酸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13.4%,每平方米果实硬度3.25千克,结果早,产量高,一般高接树2至3年结果,6年生高接树亩产可达2822千克,嫁接苗3至4年结果,6年生树亩产可达1400千克。抗寒性强,在寒区直接栽培,不用埋土,在北疆冬季极端低温至36‘C以上地区可安全越冬。

16、项目:加工番茄品种“里格尔87-5'’

获奖名称:199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加工番茄品种“里格尔87-5'’,由石河子蔬菜研究所育成,1995年审定命名。该所从意大利引进品种中经过10年系统选育而成,适合本地生产加工的新品种,早熟、抗病、丰产、优质,一般亩产5吨以上,果实可溶性固型物含量5.51%,原料消耗可降低4.54%,1997年已累计推广约2.9万公顷。

17、项目:万亩葡萄园建园及提早结果技术

获奖名称:1989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万亩葡萄园建园及提早结果技术,由农十三师和新疆葡萄开发研究中心共同完成。项目依据哈密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制定出了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实现了栽培技术模式化管理,项目实施的4年中共建园1133公顷,平均成活率87.8%,第3年开始结果,平均亩产180千克,第4年亩产527千克,第5年达到931千克,实现了大面积建园1年定植成活,2年成型,3年结果的项目预期目标。1999年哈密垦区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3300公顷,平均亩产1535千克,万亩葡萄建园及提早结果技术的运用、推广均实现了成活率高、结果早、丰产、稳产的良好效益。

18、项目:棉花高密度、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大面积推广

奖获名称:2003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兵团农业局承担,兵团副司令员胡兆璋主持完成。在新疆特殊的生态条件下,以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为主体,通过优质品种、精量点播、综合调控、无害化综防,以及膜下滴灌、软管灌等节水技术,测土施肥、机械采棉等技术组装配套,形成一整套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在兵团植棉团场大面积推广应用。

19、项目:棉花机械化收获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获奖名称:2000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兵团农业局及新疆农垦科学院承担,苏守志主持完成。项目主要研究内容:①引进及国产采棉机并开展试验研究;②引进国产清理加工设备并组织试验;③机采棉农艺配套技术的研究;④脱叶催熟技术的研究;⑤制定机采棉标准。设计的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工艺先进,加工质量稳定,筛选出合理的脱叶催熟剂配比。机采棉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棉花机械化生产和提高机采棉质量,经过检测可达到现行棉花标准2级。机采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缓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20、项目: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推广

获奖名称:1991年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

简介: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推广,由兵团农机局叶良中主持完成。现已取得以下成效:①提高了兵团植棉团场的机械铺膜水平及机械铺膜比重;②制定了兵团机械铺膜的作业规程;③实施膜上灌水的节水新措施,面积达2万公顷。推广机械植棉,大大降低了作业成本,每亩节约种子3.5千克,节约地膜10%,每亩节约费用44元。

21、项目:干旱区棉花膜下滴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获奖名称:2003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兵团水利局刘兰育主持完成。将滴灌管铺设于棉花地膜下,使滴灌技术和地膜栽培技术有机结合(优势叠加),充分发挥其节水、增产、增效作用。与沟畦灌相比,具有节水、节肥、节省机力、增产、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土壤团粒结构、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特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该项目在兵团各植棉师大面积应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体系。截至2002年底,累计推广应用面积约1.6万公顷,节水4.35亿立方米,增收节支1781t.5万元。

22、项目:棉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

获奖名称:1996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承担、兵团农业局李彦发主持完成。主要内容:①建立健全了兵团综防体系,包括组织决策、教育培训、病虫监测、防治和技术推广,全兵团培训植保人员2900余名,建立测报点82个,每年病虫情报200期,测报覆盖面积40万公顷。②以农田生态为基础,以病虫治理为目标,以综合治理为指导思想,贯彻一系列综防措施和规范,全面超额完成了项目合同指标。5年累计推广97万公顷,5年节约农药费用7360余万元,亩防治费用由10.25元下降到2.89元,下降了71.8%;平均年防治次数由5.48次下降到0.45次,危害损失率从5%降至0.81%;投入产出比达到1:11。③棉花单产每亩由54.4千克提高到每亩95.6千克,提高了75.8%。

23、项目:冬小麦改种春小麦的研究推广

获奖名称:198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农八师一五O团、石河子农学院农八师农业局承担,渠铭钦主持完成。农八师一五O团自1981至1986年6年中,遵循自然规律,改种冬小麦为春小麦,单产逐年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小麦平均单产由153.4千克提高到300.5千克,增长95.9%,平均每年递增小麦22.85千克;小麦总产由715.7万千克增加到1190万千克,增长66.3%,平均每年递增小麦79.05万千克;亩利润由7.17元增加到40.49元,千克成本由0.296元降低到0.262元;总利润由31.4万元增加到160.34万元,商品粮由24.5%提高到52%;小麦总利润711.88万元,共交售商品粮2984.5万千克。项目的实施为农业冻害常发区小麦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

24、项目:强化模式栽培玉米大面积高产稳产的研究

获奖名称:1991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田栓才主持完成。该项目是在推广SC-704玉米高产品种及地膜玉米增产原因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面积生产实践调查,制定了750千克栽培模式彩色挂图及说明,并下发到生产单位,指导生产。以后又提出1000千克吨粮田栽培模式及栽培要点,在兵团农五、六、七、八师等实施增产显著,其中农七师一三一团1103.67亩,露地玉米亩产达到1031.82千克,农五师八十七团503亩地膜玉米亩产1065千克,创造了全国春玉米大面积单产最高纪录。

25、项目:自压喷灌技术推广应用

获奖名称:1991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农九师水电处、喷灌办承担,崔体民主持完成。项目利用自然坡降形成压力,通过输水管网和喷灌设施完成喷洒灌溉,具有省工、省地、节能、增产和易于控制的特点,其投资节约15%55 25%,节水率51%以上。该系统采用微机管理,对输水方式、管网直径、管网布置和系统规模、形状等进行优化设计,造价可降低15%。农九师1982年以来建成自压喷灌系统20个,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6、项目:液氨直接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奖名称: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分别获自治区、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介:液氨直接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农八师、新疆农垦科学院承担,李树贤主持完成。该项目主要内容:①研究液氨直接施肥技术原理和增产原理;②研究液氨与等氮量固体氮肥的肥效及经济效益;③研究液氨在小麦、玉米、棉花、甜菜、油葵等作物上的施肥技术;④研究液氨直接施肥专用机具;⑤进行液氨直接施肥技术大面积推广及液氨的贮藏运输,供应设备技术,生产组织的研究。1991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农用液氨贮运供应站,完成年液氨施肥规模约1.7万公顷,年液氨周转量4000吨的液氨直接施肥示范系统建设。到1996年累计推广液氨施肥约7.67万公顷,施用液氨16500吨,农业增收节支2300万元,形成向新疆和有关省区辐射推广液氨直接施肥技术的基地。

27、项目:甘草人工栽培、机械播种及野生资源管护

获奖名称:198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农一师三团及兵团甘草办承担,丁昌汉主持完成。该项目采用有性繁殖,机械播种实现了甘草的大面积人工栽种,对2BQ-6气吸式播种机进行改装,试验两年播种约216.5公顷,达到了大面积机械播种的生产技术要求,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测定,两年生甘草根粗20毫米,长56毫米,亩产干草373千克,出膏率28%。项目同时对野生甘草设点管护,实行4区4年轮挖制,有效地保护了野生资源。

28、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壤普查

获奖名称:1994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兵团勘测设计院二分院杨春明主持完成。该项目详细介绍了兵团垦区范围内所分布的7个土纲,22个土类,72个亚类,88个土属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分布面积、属性、利用现状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并结合垦区多年的生产实践,分析了各类土壤资源优势,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对垦区的土地开发、改良利用、因土种植、调整农业结构、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及综合治理的途径和措施,为垦区制定近期和远景农业综合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农林牧业持续发展和创造优质、高产、高效具有实用价值。

29、项目:一二五团农牧业综合开发研究

获奖名称:1994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钱光地主持完成。项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①综合治理,改土培肥,改良弃耕地和中低产田,增强农业生产后劲;②调整农作物结构,合理轮作倒茬;③结合团场生产实际,制定小麦、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模式;④提高施肥效益,推广节水灌溉;③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证高产优质;⑥加强新品种选育,发挥良种优势;⑦扩大畜牧养殖规模,提高繁育饲养技术;⑧坚持职工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通过院、团合作,技术示范推广,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牲畜存栏数增加,农牧业总产值增加到9585万元,累计获利1.3亿元。

30、项目: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系的建立和推广

获奖名称:1989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农八师农业处、科委、紫泥泉种羊场承担,刘守仁主持完成。从1985年起建立了中心育种场、二级繁育场、三级生产场的三级繁育体系至1988年10月,57408只羊符合中国美利奴羊品种要求;100191只羊初具中国美利奴羊特征,完成任务的96.3%;改良提高一般羊133333只,完成任务的108.4%;1988年生产特细羊毛884.38吨,完成任务105.9%;1988年全垦区

27.5万只细毛羊共生产细羊毛1509吨。平均污毛单产量5.49千克,平均净毛率43.34%,净毛率比1984年提高了7.93%;4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效益共8965.09万元。

31、项目: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品系的培育获奖名称:1994年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简介:该项目由农八师一四二团种畜场、石河子农学院承担,王安东主持完成。项目采用群体建系、加强饲养管理,适度亲缘繁育、后裔测验、测交试验等作为纯化无角基因,提高整体综合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选育出了一批优秀的纯合子公母羊群体。核心群公羔无角率已达100%,生产母羊群公羔无角率达95.59%,无角性状遗传稳定,体大,毛长,净毛率与净毛产量高,羊毛白油汗,大弯曲,羊毛的白度与光泽度等综合品质优良。经测定成年母羊体侧部平均毛长10.65厘米,净毛率58%,净毛产量3.33千克,剪毛后体重50.26千克;测定育成母羊平均毛长11.6厘米,净毛率63.94%,净毛产量3.26千克,剪毛后体重38.3千克。以上诸项指标均超过或达到了中国美利奴羊品种标准。先后向四川、浙江、山东、甘肃,以及新疆天山南北数10个地区、县、团场推广种公羊1500余只,种母羊1500余只,获直接经济效益314.2万元。项目:中国美利奴“U”品系羊繁育与基地建设获奖名称:1999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简介:该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刘守仁主持完成。该项目采取生物技术和系统选育相结合,建成种群繁育基地以及三级繁育体系,建立健全优质种公羊质量测定及选育制度;加强营养调控,实行适宜的饲养模式和最优化补饲配方;完善配套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U”品系羊毛工业试纺,加强技术培训。经过4年的细毛羊改良,羊毛产量、净毛率、平均细度均有明显提高,可满足市场对高档毛织品的需要和出口创汇。

32、项目:阿勒泰肉用细毛羊选育获奖名称:1994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所承担,陈周田主持完成。在农十师一八一团原杂种细毛羊类群的基础上,选育的中国第一个肉用细毛羊品种。该羊无角,颈部无横皱褶,体格大,结构匀称,发育良好,体呈圆桶形;四肢结实,长尾断后,形成三角形的小脂尾;屠宰率52.94%,瘦肉率61.58%。羊毛品质好,细度60至64支,净毛率50%以上。产肉性能达到国际肉用羊的先进水平,在肉用细毛羊选育方面属国内首创,填补了中国细毛羊养羊业一项空白。

33、项目:绵羊冷冻技术研究与推广

获奖名称: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

简介:该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所承担,王立铭主持完成。项目深入研究了绵羊的形态和功能,稀释液渗透压、甘油浓度与冷冻效果,制定了“绵羊冷冻技术操作规程”,研制出xk-2型输精器,坚固耐用,操作简便,受胎效果好。在新疆、陕西、甘肃、山东等地推广,冷配绵羊13.34万只。

34、项目:绵羊种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

获奖名称:1999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该项目由农八师畜牧处、兵团农业局畜牧处承担,缪礼维主持完成。针对绵羊种布鲁氏菌病(Br.ovis)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完成病原系统鉴定与分类。采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揭示出了布氏菌“种”“型”的形态学差异;在国内首次应用本地菌株研制(Br.ovis)死菌佐剂苗,免疫羊54008只,安全、可靠,获得了与Rev一1苗、米一111苗相同的保护力;系统病理学研究,阐明了致病机理及免疫保护机制;完善了12种诊断方法,提出诊断本病的“建议标准”;人间血清学调查、体症检查,豚鼠、恒河猴试验成功,首次得出了人类感染、致病的初步结论;研究、制定了符合养羊实际的“检、杀、免、消、监、培、管、保”综合防治技术,超额完成了专题合同的计划指标。该项技术应用后,取得了种公羊血检阳性率下降17.36%18.11%0.75%,附睾炎病羊减少15.4%(18.0%2.6%)的控制效果,产生了2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该项目总体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部分内容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35、项目:羊高发高害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研究

获奖名称:199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羊高发高害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研究,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完成。该项目含4个专题,涉及寄生虫病源分类、生态免疫化疗、药物和综防等多个学科。在羊鼻蝇生物学习性、羊螨病防治类型的比较和羊高发高害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制定的羊高发高害寄生虫病综合防治规程,是在多年研究羊的主要寄生虫病获得单项突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结果,具有针对性强,配套性好的特点。

36、项目:奶牛产后早期生殖机能障碍防治研究

获奖名称:1995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奶牛产后早期生殖机能障碍防治研究,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所王新华主持完成。该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践,采取多学科、多领域相互配合和渗透的方法,通过对1308头产后母牛生殖性状调查及应用EIA、RIA技术对乳样和血样生殖激素监测,发现在新疆气候环境下,奶牛产后卵巢机能恢复的时间基本相同,但出现表现的时间与强弱则因地区和季节呈显著差异,其原因是受制于奶牛产后营养代谢的同/异化作用水平。该研究结合奶牛场生产实际,创建了以缩短产间距为目标的母牛繁殖生产和生殖疾病监控的配套综防技术措施,可对全场成年母牛的、配种、妊娠、分娩、干奶、停奶、犊牛断奶、分群及后备母牛的初配等进行有效监控。该研究成果为国内首创,已先后在14个国有奶牛场应用,累计推广应用达9334头次,累计增产鲜奶9525.81吨,增加产犊784头,减少淘汰成年母牛439头,获经济效益893.61万元。

38、绦虫自然传播媒介(甲螨)生态规律的研究

获奖名称:1991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绦虫自然传播媒介(甲螨)生态规律的研究,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所郑经鸿主持完成。在新疆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研究绦虫自然传播媒介(甲螨)的生态规律,有以下创新性和独特性:①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多学科、多系列的综合研究,是最完整的有关甲螨的研究资料;②首次揭示了新疆草地甲螨的种类区系;③揭示了新疆草地甲螨以季节、昼夜数量消长的生态规律,提出了防治的最佳时间表和技术。通过科学防治,绵羊增重5.66%,羊毛增产6.94%,死亡率下降3.3%,增收6.4元/只,经济效益达1900万元。

39、提高商品猪瘦肉率研究

获奖名称:198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简介:提高商品猪瘦肉率研究,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所杨康衢主持完成。以杜洛克猪为父本与“长杂”和“苏杂”母猪杂交,经过两年重复试验和中间试验,筛选出“杜x长杂”为最佳杂交组合。1984至1985年的育肥猪分别为600头和2300头,6月龄活重达90千克,日增重657克,饲料利用率3.69:1,瘦肉率57.1%,较原来猪群瘦肉率提高6%,缩短育肥期26.5天。每头节约饲料40千克,每头增加纯收入32元。已推广到兵团9个农业师,共出栏商品瘦肉猪11.54万头,相当于全兵团同期出栏肥猪总头数的30%,两年累计增加纯收入378.56万元。

40、项目:轮式拖拉机节能改造技术推广

获奖名称:1994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轮式拖拉机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由兵团农业局机务处承担,李瑞英主持完成。通过改造薄缸垫、活塞、凸轮轴、螺旋撑簧油环等配件,修订修理技术和装配工艺,提高功率3―4千瓦,耗油降低10%以上。经过培训和技术指导,共改造2536台次拖拉机,节约柴油3428吨,机油139吨,增收节支3740万元。

41、项目:五种QJ系列潜水泵的研制

获奖名称:1996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五种QJ系列潜水泵的研制,新疆潜水泵厂承担,靳华主持完成。五种QJ系列潜水泵是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产品开发计划的任务,结合新疆各地区水文地质情况和广大用户需求而研制的新产品。该系列产品是将电机与水泵组装成一体,潜没于水下工作,在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三化”程度,每个系列产品零、部件都通用,可减少工艺装备,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增加防砂装置,延长使用寿命。该系列产品投产以来,已销售1700余台,广泛用于新疆各地区和中国西北各省区,还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

42、项目:G级高抗硫型油井水泥

获奖名称:1993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C级高抗硫型油井水泥项目由新疆阿克苏青松建材水泥厂承担,马国光主持完成。由水硬性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的二水石膏磨制而成。主要用于油井注水作业,适用于较大的井深和温度范围,经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国家地矿部等单位使用,评价较好。1991年以前,新疆石油油井水泥主要从四川、江苏购入,运输成本高,质量无保证,改用阿克苏青松建材水泥厂生产的油井水泥后,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固井质量。

43、项目: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快速测绘系统

获奖名称:1998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第11届发明展览会金奖

简介: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快速测绘系统,由石河子市公安交通科研所张彦辉主持完成。主要功能:①自动测绘;②快速出图;③现场出照片;④声控笔录;⑤录像投影;⑥证件扫描;⑦中远程办公自动化;⑧夜间现场勘查。该系统的特点:①快速。整个现场勘查可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极大地减少了交通事故造成的道路拥堵;②精确,自动测绘精度高,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③资料齐全,整个现场一次输入,永久保存,随时可调取,便于事故分析,彻底消除人工勘查的遗漏现象;④劳动强度低。系统自动化程度高且具有操作室,极大地改善了办案环境,减轻了办案人员的劳动强度。

44、项目:绸缎型双经单纬毛织物系列产品

获奖名称:1995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绸缎型双经单纬毛织物系列产品项目,由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薄森林主持完成。应用国际上先进的双经单纬生产技术,生产绸缎型高支轻薄纯毛系列产品,通过研究和改进生产技术,增加了纱线纤维间的抱合力,提高纱线强度,改善纱线条干,使用单纱作纬得以实现,实现了毛纺织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使用原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毛织物单位重量降低了60至80克,达到了毛织物的轻量化和薄型化,每平方米重量最轻的只有150克左右,具有较高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该成果的应用,1996年占八一毛纺厂总产量的46.8%,销售收入近1亿元。

45、项目:细绒棉精梳印支棉纱线及全棉府绸的研制

获奖名称:1989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细绒棉精梳80支棉纱线及全棉府绸的研制,由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承担,殷育生主持完成。运用“正交试验”和“调优法”筛选工艺及配棉参数,首次解决了原棉选配中临界细度关键难题,制定出全部采用细绒棉做原料,在国产设备上生产精梳80支纱线的生产工艺,棉纱产品洁白,有丝光感,条干均匀,棉结杂质少,强力高,毛羽少。细绒棉生产精梳80支棉纱线,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在其它纺纱费用不变的条件下,仅配棉一项可降低总成本30%。

46、项目:亚铵法全棉秆造瓦楞原纸、纱管纸板技术

获奖名称:1988年国家星火科技奖

简介:亚铵法全棉秆造瓦楞原纸、纱管纸板技术项目,由农八师一四七团周书义主持完成。该项目研究棉秆的开发利用,为制浆造纸开辟新长纤维原料,生产高强包装纸板的新技术,用棉秆浆生产3号纱管纸板,全项技术指标达部颁标准,为全国首创;关键非标设备棉秆沟纹压溃机 (专利号CNZL87208909),喷放搅拌洗浆池为国内首创。

47、项目:固相增韧接枝共聚纳米PVC复合树脂

获奖名称:2003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固相增韧接枝共聚纳米PVC复合树脂,由新疆石河子中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开发,张新力主持完成。该项目通过采用纳米材料的改性技术及纳米碳酸钙乳液制备技术,使纳米碳酸钙均匀分散在氯乙烯聚合体系中,借助接枝共聚原位聚合技术,将纳米碳酸钙接枝在聚氯乙烯分子上,制造出具有高性能的纳米PVC复合树脂,可使PVC树脂的生产成本降低,吨PVC树脂降低生产成本约为100元。到2002年底,共生产高性能PVC树脂19000吨,实现利税980万元,PVC制备的各项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档PVC建材、给排水上下水管,亦可用于计算机零件、汽车内零部件、机器部件和家用电器外壳等领域。

48、项目:红花黄色素中试

获奖名称:198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红花黄色素中试项目 ,由新疆药物研究所和农六师红旗农场李桂芳主持完成。中试解决了萃取、溶媒比例、沉淀速度、抗氧化、快速干燥等工艺技术问题,采用“低温浓缩快速干燥法”,收效高,消耗少,成本低,经药理和病理研究,无毒性反应,具有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49、项目:人体包虫病影像分析与研究

获奖名称:1996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石河子医学院一附院CT室承担,宋发亮主持完成。该研究通过核实每一病例的病史、体征和实验检查结果筛选出140多例400多幅图像清晰的CT图片,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制作出《人体包虫病CT图谱》。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包虫病CT诊断图谱的空白。

50、项目:中药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获奖名称:1997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介:中药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由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完成。本成果一改传统的壮阳温肾为主的用药方式,提出质量低下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洁、长期饮酒、嗜食辛辣,致使湿热内瘟,下交气虚失鲜于热内皆精逝而致生精乏力的理论观点,在组方用药上着重应用清热化湿、化瘀生精用药组方,观察662位病人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成果对提高的技术有效率为95.8%,改善活动率的有效率达94%。提高活动力的有效率达89%,改善和缩短液化时间的有效率为76.6%。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 八类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取消等 下一篇:“三个代表”与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