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教语文

时间:2022-06-14 05:40:33

“深入浅出”教语文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像一场场春雨,正焕发着它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它为正在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提供了再次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在这破旧立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时代,能够真正令人折服、给人震撼的教学案例实在太少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固然是重要的,可是,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解读教材、利用教材、挖潜教材,那么教材也就缺乏了活力,犹如一潭死水。

关键词:研读教材;教学技能;“吃透”文本

一、研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个“富矿”,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在学生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可以用“最基本、最重要”来定位。研读教材的形式很多,除了朗读、默读,还要重视“研读”,即通过边读边琢磨,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若轻视教材,甚至抛开教材,让“实践”成为随意的、浅表的、无序的活动,那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因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链条,任何一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链条脱落,尤其是最初的环节。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此前的过程我以为更重要。“功夫全在诗外”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学的成功原因可能也在课堂外,在课前的备课、课后的反思中,尤其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教材的研读,要力求别出心裁,这是教师研读教材创造性的体现,它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细节处开掘出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研究。如:我校徐老师上的《骑牛比赛》一课中,在理解骑手技艺高超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骑手技艺这么高超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理解“上千次”,仅仅知道是很多次,那还只是浅层面上的,情境的渲染,让骑手“上千次”摔下牛背的情景浮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深刻地吃透课文。这些教学构思,都是建立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对教材充满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研读,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二、有利于教学技能的提高

在大多数教师的眼中教参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教材解读思想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参的教学建议,也就成了教师实践的例证。或者有些教师模仿或复制他人的教学思路,非常缺乏独立的意识,教学没有个性,作为听课的教师来说,也失去品味的价值。教学的精彩在于教师有独到的看法,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总有自己的创新与发现。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是深受广大教师喜爱的。

窦桂梅老师的《我的爸爸叫焦尼》,她宛如一位语言大师,又好似一位童话创作者,用自己亲和的语言,智慧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引领着孩子们细致地解读着。一本薄薄的图画书,窦老师不仅仅带领孩子品读文字,从字斟句酌中挖掘思想,让孩子去认真观察绘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等,还让孩子们去观察这本书绘图的色彩,封面封底的红色,书中画面的灰暗,人物服装的颜色,(爸爸的红色围巾、妈妈的绿色围巾,儿子的红绿相间格子围巾)从中去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孩子学会“简单地表达,丰富的感动”。

窦桂梅的教材观是宽广的、是超越的、是多维的。正是有这样的教材观,她敢于打破传统的思想认识,深入挖潜教材中的教育价值,给了学生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所以,我认为研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一位教学成功的老师读教材的水平是很差的。反过来说要在教学上有一定的突破,必须把读教材的本领练出来。没有读教材的本领,不可能提升教学的档次。因为教学设计都依托在读教材的水平上,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欣赏。教师只有把教材读好了,从教材里提炼出教学内容,你才有自主的教学过程。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阅读功夫。

三、有利于“吃透”文本

记得有一位特级教师总结经验时这样说:“千重要万重要掌握好教材最重要,这法那法掌握不好教材就没法。”这足以说明研读教材时要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材里的知识点,这才是备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很多语文教师,包括我自己,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忽略了上课前对课文的研读,而重在关注教学设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自己本身都没有把教材“吃透”,对文本没有全面、正确地解读,又怎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呢?沈大安认为,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因此“吃透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教材。只有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只有深入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只有正确运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对教师来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教学中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寻找语文教材解读的支点,渗透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走进语文教材,研读语文教材。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小学)

上一篇:试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下一篇:中药治呼吸病顽疾重在治“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