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态度实验研究

时间:2022-06-14 04:10:01

大学生宗教态度实验研究

摘要:共享认知的研究认为共同的社会环境可以明显的影响个人认知。研究中以没有、且不相信佛存在的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绘图的方法来研究佛在个体心目中的地位,以佛在纸张的位置及每个人物的面积大小作为分析目标。结果显示,人物各自的大小和位置和他们的特征显著相关,佛在个体的共享认知里面代表了更多的高地位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共享认知;佛;地位;积极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65-02

1引言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许多民众都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信仰宗教的比例高达44%,其中信仰佛教的达到了30%[1]。当然这个比例与其他的研究并不完全相同,多数的研究认为信教的大学生比例在10%左右[2,3]。比例虽然不大,但是我们却经常能听到学生在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会仰天长叹:“佛祖保佑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所谓的共享认知,包括对知觉、诠释等认知过程的共同了解,以及规范、认同等共同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共享价值观。共享认知研究表明:当人们与他人建立一个共享的现实时,人们就可以通过他人的想法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4]。这一结果强调了一个事实:共同的社会环境可以明显的影响个人认知。

基于以上,采用画图法进行研究:是否我们不信佛教,佛就不在我们心中。

2实验一:佛与不同人物的对比

2.1研究方法

以没有的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令其用手绘的方式在一张A4白纸上画出含有规定人物的图片,人物排列顺序是被随机安排的。第一组的绘画人物为“我”、佛、慈禧和李莲英;第二组为“我”、佛和岳飞;第三组为“我”、佛和父母。其中岳飞代表着地位高且积极的英雄人物;慈禧代表地位高且消极含义的人物;李莲英代表地位低且消极的人物;父母代表积极人物;而佛是我们想要考察的人物。

将纸分为五个不同的位置,分别为:左上、右上、中间、左下、右下,记录图片上人物的位置和面积(面积等于=长×宽)。

2.2研究结果

2.2.1相关分析。对人物与其面积及位置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中,人物和其所处位置显著相关。在控制了“组别”变量之后,对人物与其面积及位置做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物与面积及位置均相关显著(r=0.207,p

2.2.2面积差异。对不同组别内的不同人物之间的面积差异做一元方差分析。结果第一组和第二组差异显著(F=2.738,P

在第一组实验中,“佛”的面积明显大于“慈禧和李莲英”的面积;在第二组实验中“佛”的面积明显小于“岳飞”的面积,“我”的面积也显著小于“岳飞”的面积。

3实验二:多组人物共同存在下的佛的地位对比

3.1研究方法

由于实验一中分别考察了各组对佛在纸张中的构图。而“我”这一人物面积在实验中与“佛”并没有显著差异,而“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差异也并不明显。为了综合考虑“佛”在个体心中的具体地位,采用另外39名没有、且不相信佛存在的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手绘的方式,在一张A4的白纸上画出含有规定人物的图片,人物排列顺序是被随机安排的。人物分别为:佛、岳飞、慈禧、李莲英、妈妈。位置记录和面积计算方法同实验一。

3.2研究结果

3.2.1相关分析。对人物与其面积及位置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物和其面积及所处位置显著相关(r=-0.119,p

3.2.2人物面积差异检验。对不同组别内的不同人物之间的面积差异做一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物面积差异显著(F=5.714,P

结果显示,“佛”的面积和“慈禧、李莲英”的面积有显著差异。“慈禧”的面积和“岳飞、妈妈”的面积有显著差异。“李莲英”的面积和“岳飞、妈妈”的面积有显著差异。其他两两差异不显著。

4讨论分析

4.1位置和大小存在于我们的共享认知中

实验一和实验二证明:位置和大小代表的尊卑存在于我们的共享认知中。中国人的书写习惯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把代表“尊”的人和物通常放在“上”的位置,表示对其的尊重,这个“上”里面就包含“先”的含义,推而理解,“左”的位置通常也可以理解为“尊”。实验中,岳飞代表着地位高且积极的英雄人物;慈禧代表地位高且消极含义的人物;李莲英代表地位低且消极的人物;父母代表积极人物;而佛是我们想要考察的人物。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物与其被画在纸上的位置显著相关。另外,“大”一词在中文里也多与褒奖含义相联系,而实验数据也说明选取的人物在大小的维度上也有着显著相关,即人物在个体的共享认知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其在纸上的位置和面积反映出来。

4.2佛在个体心中有积极的含义

岳飞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之一。在单独考虑佛、岳飞、“我”三者在个体心目中的差异时,岳飞的位置要显著高于自己,也高于佛。但是当代表消极的人物(李莲英)同时出现时(实验二),佛、岳飞的位置就没有明显差异了。可以理解为,两者虽然在个体心目中的地位不同,但是地位的高低没有影响到对佛的积极判断。同样的,无论是佛与慈禧、李莲英在实验一还是实验二中同时出现,它们的面积都有显著差异。在中国人的共享现实中,通常把“慈禧”和“李莲英”看做是消极人物,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地位的高低。“佛”和“慈禧”的面积有显著差异,而两者在我们的推断中都代表的是地位高的共享认知人物,可是两者的面积有显著差异,那么我们最好的理解就是:佛与慈禧相比,代表了更多的积极因素。

4.3不相信佛,是否佛就不在心中

在研究过程中,全部的被试者均为没有、且不相信佛存在的大二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解读不难发现,虽然被试者并不相信有佛的存在,但是他们在“杜撰”心目中的佛的时候,不自觉的都把他当成了一位具有较高地位、代表了积极含义的人物。因而,可以推断:即使在不相信佛存在的大学生的共享现实中,佛的教义中所讲的佛所代表的善的这一说法也已经植入到了人们的认知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不相信佛,但是佛似乎也已经住在了心中。

参考文献:

[1]许丽平.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2]杨晓慧.大学生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3]赵宗宝.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4]朱斌.当佛陀遇上基督――佛教与基督教的社会学比较[J].科教导刊,2010,(8).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议高校教育改革战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