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时间:2022-06-14 02:34:51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学习能力的培养,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能力;教学目标;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1-02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形成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 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

那么,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1.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教学目标“不封顶”,教学过程“我会学”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 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 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 教材 ,敢于突破 教材 ,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能力的培养,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 教师 的“教”变成 教师 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 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要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数学 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 教材 。 教材 不只是 教师 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 教材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中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 教材 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现在新的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二是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三是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四是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4.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我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在数学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用心构筑有效英语课堂让迟开之花也绚烂 下一篇: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践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