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社会角度审视并探索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时间:2022-06-14 01:44:27

从和谐社会角度审视并探索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摘要: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视界阐述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理念与路径,以及为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对如何构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运行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音符。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贫困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和谐社会视界的强大张力,为加强和改进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促使我们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并探索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和谐社会观为指导

贫困使许多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荷,这种物质上的压力在得不到有效缓释时,往往导致贫困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心理方面发生一些消极变化,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一些错误认识,严重时在行为上就会出现消极、激变、对抗、仇视等表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包括对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关照。贫困大学生思想“贫困”,其成长和发展难谈和谐。因此,要以和谐观指导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目标之一。

以往,我们在认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其政治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很少谈及。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也作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2.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认识、新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关心贫困学生,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过去我们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视界多在学生、在手段,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贫困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需求,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贫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合力,从而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3.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促使我们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助人功能。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校园文化不是脱离贫困大学生生活的,而是贫困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4.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内容抓好。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并不是说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说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外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会互相包容、协调有序、良性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时,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其妥善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5.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人们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而贫困大学生有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生存等压力明显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构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运行体系

实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构建符合和谐观精神的良性运行体系。

1.确保基础性和谐。

就当前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还存在诸如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机制体制不适应等不和谐音符。这些基础性的不和谐,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亟待调适和处理。否则,就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的和谐运转。一是要结合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实际和成长成才规律,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坚持用科学的精神规划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与健康素质的统一。三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

2.抓好协作性和谐。

一是要做好教育主体即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性和谐。学校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这些主体之间需要相互合力施教,学校要积极主动建立与家庭相互沟通的渠道,同时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努力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教育方法的协作配合。当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较之过去要复杂得多,有很多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根据思想问题的具体情况,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功能和优势,从而灵活运用。比如,由实际问题产生的思想问题,就可以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由心理焦虑或障碍产生的思想问题,就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协作性,不是两种或更多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要达到和谐的程度。

3.促进适应性和谐。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客观变化着的,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建构适应性和谐的目标体系。一是要充分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引导贫困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文化冲突背景下,增强自立意识、自强意识、健康意识、发展意识,并基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培养贫困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二是要充分体现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特点,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提升民族精神在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引导贫困大学生吸取现代文明成果,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三是要充分体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利用互联网强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强化功能性和谐。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要求其功能不断拓展。一是管理功能、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的和谐。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积累,近年来部分高校出现了一些学生的突发事件,贫困大学生居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功能延伸到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建立预警机制。二是激发进取意识的功能和化解矛盾、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功能的和谐统一。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和进取精神迸发相统一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激发贫困学生的进取意识,又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做好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工作。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和谐推进过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断探索确保贫困大学生和谐成长、发展的好路子。

参考文献:

[1]吴红.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解困途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2).

[2]姜红仁.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3]张晓霞.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6,(4).

[4]李从松.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5]何祥林,孙丽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J].求索,2006,(11):118.

上一篇:“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研究 下一篇:加强职业生涯指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