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时间:2022-06-14 01:34:40

关于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摘 要:辽河油田区域的大凌河油层,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形成于裂谷深陷期,是深水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浊流沉积物;油层埋深1150~1540m,含油面积3.2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654万吨。本油层大致可分为3个砂岩组,自下而上厚度、面积均变小,代表了由强到弱的周期性浊积发育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大凌河 地质 研究 油层

一、对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的基本认识

大凌河油层一般在砂质岩中含油较饱满,在砂砾岩中含油性较差,层理类型以粒度递交层理为主,砂体形态呈透镜状,砂层厚度变化大,岩性组合为厚层砂砾岩和厚层暗色泥岩相间。它是在深水条件下形成的浊积岩。富含泥质条带或团块,储集层的岩性为灰白、浅灰色厚层层块状砂岩、砂砾岩、砾岩、砂质岩以硬砂质石英,长石为主。磨圆中等,分选差,泥质~钙质胶结,胶结方式以孔隙式为主。

二、对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研究必要性

大凌河区块油水关系复杂且矛盾重重、水淹规律复杂、采出程度低;构造特征、储层的展布特征、油水分布特征都没有得到清楚地认识,为提高该井区大凌河油层动用程度,有必要对该井区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重新认识。

三、地质特征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1.精细地层对比重新确定层位

对比基础是1∶300比例尺组合测井图、校正井的补心海拔高度、岩心和试油、试采资料。以标准井为中心,结合邻井进行追踪和对比,由点到线建立骨架对比剖面及其网络,最后闭合标志层。同时以标志层作控制,采用沉积旋回法和切片法对比油层组。

依据浊积岩形成于深水湖盆的特定条件,寻找沉积稳定的湖相泥岩时间岩性标准层;又依据浊积岩形成的周期性来划分沉积旋回;同时考虑到砂泥岩差异压实而引起的厚度变化,采取以沉积旋回为基础,标准层控制大段统一划分油层组。斜坡泥岩段为深灰色泥岩,上部质纯。下部含粉砂,感应曲线上部出现3~5米齿状高值,向下齿状逐渐减低,视电阻率曲线上部低平,向下齿状逐渐抬起,形似“斜坡”。

对比标志层以井作为岩性、电性、含油性和地层层序标准井,建立岩性和电性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标志层的原则是同时性(标志层是同时期的沉积)、稳定性(分布稳定而广泛)和特殊性(岩性和电性特殊)。按此原则,根据多条测井曲线组合(自然电位、感应、声波时差、自然伽马和中子伽马、电阻率和微电极等)的测井响应和岩性组合,综合确定单井标志层。然后,通过全区连井对比,确定了主力含油层段的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

2.精细构造研究与精细地层对比结合

大凌河区块研究遵循层次性原则,精细构造表征遵循从大到小的描述原则,进行逐级细致研究,逐级重新落实,得到可靠的结论。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在地震资料重新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多井资料的重新标定,确定主控断层和大断裂的位置、产状以及落差等一系列断层要素;其次,落实新解释资料中可分辨的,原资料中没有或多余的断层;最后在井资料及综合分析动态资料的研究中,确定地震资料不可识别的小断层。对于断块油田,由于断点组合关系复杂,部分区域的地质构造认识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落实地层层序和断点组合,以恢复构造真实面目,寻找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块。储层的类型属内陆湖盆近源扇三角洲沉积,由于砂体沉积的多样性和构造的复杂性,使得老油区一些沉积厚度较薄、分布面积较小和构造复杂区域的含油气层未被发现利用。随着开发后期井网密度的加大、电测解释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构造复杂区域认识程度的加深,具备了识别这些油层的条件。

3.研究油气藏成因确定油藏类型

大凌河油层属于岩性—构造油藏。南块油水界面-1350m左右,北块油水界面-1330m左右;16~304块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构造位置高且砂体发育的部位油层发育,且各砂岩组由各自油水界面:砂岩组原始油水界面-1425m,油藏类型为层状边底水油藏。

4.重新研究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大凌河区块大凌河油层为此斜坡地带中一套粗碎屑沉积物。从古生态、粒度、岩性、沉积物造标志表明,这套沉积物为斜坡带具供给水道的水下扇沉积体系。砂体的内部结构及相带划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砂体基本分布在沟道内,向湖方向伸展短,不形成扇体。其内部结构可分为水道主体亚相、水道前端亚相和外水道亚相。

一种是碎屑物供给充足,砂体在斜坡带中部分散成扇体,这类砂体即属具供给水道的水下扇沉积,其扇体内部可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扇体部分的含油性最佳。内扇可分内扇水道和天然堤,内扇水道由颗粒支撑砾岩、砂砾岩夹块状杂砂岩组成,正旋回,正粒序,砂砾混杂,分选差,代表砾质高密度浊流沉积。中扇博爱阔网状水道区和无水道区。网状水道是内扇水道致坡度变缓而散开,形成较浅的无天然堤网状,以砂质高密度浊流沉积为主。由多个砾岩——砂砾岩——砂岩或砂砾岩——砂岩正旋回正粒序组成。正递变砂砾岩相含量最常见,厚度也最大,占总剖面厚度的60%,中扇无水道区位于网状水道区向湖一侧,是砂质高密度浊流向砂质低密度浊流转化的过渡区,其前缘则为砂质低密度浊流沉积。过渡区由砂砾岩和粗——细粒级杂砂岩组成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夹灰黑色泥岩。对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更正,可以认定该块为近物源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与16-304井区为交叉物源。

四、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研究的成果

1.对大凌河油层的综合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证实油水界面不统一,断层两侧地层水矿化度相差较大,断层两侧实际高压物性结果不一。证实断层两边井测井解释油水界面不统一,物源来自北东方向;通过对本块分砂岩组的储层展布规律、钻录井资料从新认识后认为:该块为近物源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

2.潜力区块及下步建议

大凌河区块的综合地质分析,为该项目的迅速建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并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成果,在本区块布井6口,侧钻井3口,年产油3.3万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于辽河油田相关区块的研究确定了方向,为原油称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可用于指导其他层系的地质研究和开发调整工作。

3.结论及展望 大凌河油层构造和储层的落实为下部挖潜提供了方向,大凌河油层油藏类型多为岩性-构造油藏,寻找岩性尖灭带并在岩性尖灭带不挖潜井为下步挖潜方向。

参考文献

[1]苗 振.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潜山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 1997年.

[2]侯振文.辽河盆地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勘探潜力及勘探部署[J] 2000年.

上一篇:版本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下一篇: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