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的临床治疗观察

时间:2022-06-14 10:27:07

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的临床治疗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及探索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患者进行抽样,选取50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将其根据并发症类型分为两组,分别为单侧肾积水31例,双侧肾积水19例,均根据其病症采取局部治疗,针对其病变组织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方案,术后服用相关抗感染药物。结果 在对50例患者采取手术切除及术后化疗后,单侧肾积水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双侧肾积水并发症患者。结论 手术切除及术后化疗的治疗方案对治疗腺性膀胱炎伴单侧肾积水并发症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 腺性膀胱炎主要是指膀胱粘膜上皮受其他原因影响而转变为腺上皮的病变病症,尚无突出的临床表现特征,通常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及伴肾积水并发症[1],目前的诊断方案通常是根据膀胱镜检仪检查及活性检测的方式。近年来,据对我院临床病例的分析,相当多的腺性膀胱炎患者通常伴随有肾积水的并发症,目前采取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尿道电切、局部治疗及抗癌药物注射等方式[2]。我院为进一步观察期临床治疗,对收治部分腺性膀胱炎并伴有肾积水并发症的患者采取电切、电灼及注射等方式治疗,探究其疗效,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占有32例,女性占有18例,年龄区间在25~56岁,平均年龄54.7岁,其中单侧肾积水并发症患者31例,双侧肾积水19例。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尿频、尿急的患者有28例,排尿不畅者有12例,腰部疼痛感有10例,在采取常规的膀胱镜及活性病理检测后,病变情况均呈分散型分布,主要范围位于输尿管附近。

1.2方法 针对50例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患者均采取常规的局部治疗方案。首先利用电切手术切除其可见的病变组织,电切深度控制在粘膜层,若电切口径较为明显,则在膀胱镜下端摆放输尿支架,解决患者排尿苦难的问题,若开口并不明显,则进行膀胱再植手术。术后患者均采取化疗方案,在膀胱内部注入呋喃西林溶液500ml/w,坚持10w左右,并口服抗菌药物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服用2次/d,服用0.2g/次,疗程为2w。

1.3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尿液施行常规的尿检,若其检测结构为阴性且病情没有加重,则我们断定其为症状缓解,若在膀胱镜检查后发现病变范围缩小者则我们判断其为膀胱镜下缓解,若经光学影像检测后发现患者肾积水症状减轻,则定义其为肾积水缓解。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P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患者50例,通过手术切除及术后化疗后,单肾积水患者尿常规、膀胱镜、肾积水等缓解状况均优于双侧肾积水患者,疗效较为明显,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常规而言并不高,目前对此种疾病的病因尚未形成准确的说法,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是膀胱慢性验证、结石或神经源性膀胱炎等原发病[3]。而在物理学上认为尿液中一些化学成分容易引发膀胱炎[4]。本次研究的结果主要是选取我院5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患者中都有明显的输尿管反流或输尿管末端梗塞,进而引起单侧或双侧有肾积水现象,经过精心的局部治疗之后,患者尿常规缓解、膀胱镜下缓解、肾积水也明显得到改善。由此可见,单侧肾积水并发症的治疗效果要明显比双肾积水并发症好,单肾积水患者最终的总有效率为90%,明显比双肾积水的84%要高。本次临床研究中单肾积水患者中只有2例转归行膀胱全切治疗,比双肾积水并发症患者要少,其局部治疗效果要明显比双肾积水患者要好。由此可见,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中,单肾积水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双肾积水患者,并且单肾积水并发症治疗中患者转归为膀胱全切治疗的可能性明显较小,所以,单肾积水并发症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其症状有明显好转,该治理方案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宇,许勇,符伟军,等.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的治疗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03):209-211.

[2]熊林,余书勇,邹茜,等.经尿道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44例[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04):125-127.

[3]郁红霞,周咏梅.循证护理在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9):40-41.

[4]曾小明,熊海云,余明主,等.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联合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7):19-21.编辑/哈涛键词:腺性膀胱炎;肾积水;并发症;临床治疗

上一篇:脑血管病检查的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展 下一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器官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