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化学必修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时间:2022-06-14 06:53:01

谈高中化学必修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必修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谈了一些必修化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高考;新课程;化学必修课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6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26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江苏省高考也几经变化,2007年开始实行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并形象称之为“小高考”。而从2011年开始,一门必修功课成绩达到A级的高考加1分,4门必修功课达到A级的加5分,因此引起学生、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这几年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谈一些高中化学必修课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必修化学教学的现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高中化学的必修部分化学1、化学2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知识点囊括几乎所有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仅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就包含了钠、镁、铝、铁、铜五种金属和氮、氧、硫、氯四种非金属共九种元素的存在与制备、性质和用途;化学1中除了元素化合物外,还要掌握氧化还原和物质的量以及离子反应和原子的结构四大块,而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化学每周只有2课时,一个学期也最多只有40课时,要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么多的内容,无论对老师还是对仅仅学过一年化学的高一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而为了高考中取得一个更加理想的成绩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选修化学。当学生们放弃选择化学作为选修科目后,那么在化学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动力也就随之锐减,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就更加需要我们教师迎难而上,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二、教学中宜用化难为易、逐个击破的战略方法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明确化学必修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想好课堂上教什么内容,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

“小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几乎涉及钠、镁、铝、铁、铜、碳、氮、氧、硅、硫、氯11种元素相关的物质的存在、获得方法、性质和用途;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等相关的化学原理,可以说考题知识点星罗棋布覆盖了高中化学1和化学2的所有内容。

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其难度要求都比较低,基本属于识记内容;较难的一般是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一道选择题、化学反应限度一道选择题或者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一道题、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一空或者两空;难题就是用守恒原理进行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实验探究题,由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层教学,力争考A级的学生,要在保证基础的同时加强较难题和难题方法训练。对过关有困难的同学,则放弃这两部分只攻基础注重一些基本知识点的背诵记忆便可。

根据现在高中学生的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我们教师在研读好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试题后还要把化学1和化学2的内容大胆地重新组合与取舍,做到以教材为纲,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化学1的教学是我们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中考结束将近三个月后一进入高中就学习物质的量和众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确实使很多学生难以接受,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我校经过研究分析后把化学2内容的专题四内容放到了第二个学期学习,第一个学期则主要学习前三个专题,并增加了两节初高中衔接内容,一节为物质的分类,另一节为化合价、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些内容初三虽然涉及了一点,由于中考不作为重点故很多学校是不上的,而这部分内容却又是高中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这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课起到了真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即为后续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也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埋下伏笔。

化学2的教学中由于电解的原理和应用对高一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教学中就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仅仅让学生知道电解池和原电池能量转化的区别而对原理部分留做选学的内容,不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化学2的专题四——化学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则结合教学内容分散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价值;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酸雨的防治无磷洗涤剂的使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分散在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钠镁铝铁铜的制备方法、二氧化硫的性质等相关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联系到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三、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到位而不越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不到位的情况倒是不多,而“越位”的情况却很普遍。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于“一步到位”的做法,比如在必修课程有关“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中,本来课程标准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特征,可是有的教师将化学平衡的移动内容也加上了。更有甚者,将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引人,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关计算。这部分教师感到不讲这些化学课就没什么意思,所以把高一化学课当成了选修化学教学,直击高考,这样的做法明显“越位”,因为化学平衡移动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内容是在后续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中才出现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必修化学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起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态度,加深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和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四、合理改编精典题型,提升学习信心

根据小高考难度设置平时的训练题。容易题、较难题和难题按照6∶3∶1的比例设置,增加中档题承前启后,对难题适当改编,树立学生解题的信心。

容易题和较难题要注重以下几类问题:①物质的分类,②化学反应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③化学与环境、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和获得方法,④化学用语、化学键、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⑤离子共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保存、物质的鉴别除杂,⑦元素周期律、周期表,⑧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⑩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和守恒定律的应用,这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难题一般要注意合理改编铺设台阶,引导学生学会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信息,一步步攻克难关,树立学习信心,如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第26题,前两歩比较基础,第三步“确定硫酸铝铵晶体分解400℃时剩余的化学式”就会难倒一批学生,不敢把题目做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审题,找出关键词“Al2(NH4)2(SO4)4·24H2O”和“相对分子质量为906”,像这样的信息在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到的,当学生把注意力放到“Al2(NH4)2(SO4)4·24H2O”上再联系晶体受热分解一般规律就会想到固体质量由4.53减少到2.46属于第一阶段应该先考虑失去结晶水,这样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果我们平时的教学引用这一题我们可以在确定固体成分之前增加一问“4.53g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是多少?”学生会根据化学式和质量分数确定出水的质量2.16g,有了这个数据做桥梁,再来确定400℃是固体成分时自然会联系到2.16g大于2.07g(4.53-2.46),从而判断固体中仍然有部分结晶水存在。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加到题目中,给学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更多成功的快乐的体验他们还会惧怕学习逃避学习吗?或许这正是我们广大教育者追求的教育智慧吧!

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你用心,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身边的事,手上的书,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就一定能把必修课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上一篇:中国园林建筑保护安全性评估研究 下一篇:琴声灯影里的寂寞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