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击“终结者”

时间:2022-10-15 02:38:21

无论是市场调解机制的建立还是基础科研投入的增加,乃至产业链的重组,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本报记者 霍光

2012年,“终结者”离我们越来越近。先是美国在“工业化”口号下,数家使用机器人取代工人的美国工厂建起,再有富士康表示未来三年将新增百万台机器人缓解员工压力,美国的“好奇”机器人刚刚登上火星,又有中国机器人餐馆见诸报端……属于机器人的时代正悄悄拉开帷幕。在争夺饭碗方面,它们已经向人类提出了挑战。

就工作能力来说,在制造业中,机器人在抛光、打磨、焊接、喷涂等各个环节都表现出色,更不用说它全天24小时一贯的工作态度了。富士康采用的机械臂每个成本约10万元,其产出相当于3个年薪3万元的工人,工作一年就能够收回成本,之后就是义务劳动了。富士康若如约引进百万台机器人,虽未必会顶掉300万个工作岗位,但少用几十万的工人还是可以实现的。对这些工人来说,这些机器人就是正宗的“工作终结者”。

在日常服务中,机器人也正在抢夺人们的工作岗位。哈尔滨的一家机器人主题餐厅中,已经有18个机器人员工在完成炒菜、煮水饺、煮面、地面送餐、空中传菜等工作。这样的机器人餐厅不止一家。

“终结者”若突然爆增,会导致短期内产生一些剧烈的矛盾。例如,供给和需求会出现严重的矛盾。一方面,机器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的产品更多了;另一方面,既然工人都下岗了,哪里还能消费得起这些产品呢?

幸好,机器人不是一下子就会扑向所有岗位的。那么,在这一浪潮慢慢袭来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市场调节机制将发生变化。机器人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下,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结合会更加重要。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人们有能力实现更精准的市场预估,也就能够及时通过调控来缓解供需矛盾。

基础科研将更受重视。低端劳动岗位减少后,技术在竞争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原本看似离市场较远的基础科研会受到更多重视。科研、技术、市场的结合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产业链条开始重组。原本的制造、设计、品牌的产业链会发生变化,重心进一步向设计和品牌转移,产品制造中内容制造的比重增加。

在基础科研和产业链重组的过程中,新兴的岗位会爆发性地增长。与此同时,在市场调节机制与福利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分配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消弭了潜在的机器人经济危机。

但是,要做到平缓过渡,并不是那么容易。无论是市场调节机制的建立还是基础科研投入的增加,乃至产业链的重组,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与之相关的制度、政策,都需要提前准备。准备的越早,“终结者”带来的动荡就会越小。

上一篇:外国人视野中的明清山东运河 下一篇:中国园林建筑保护安全性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