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中心”现象的研究

时间:2022-06-14 06:47:10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的研究

摘 要:通过案例了解幼儿的“自我中心”的现象,对幼儿“自我中心”现象进行分析。幼儿的“自我中心”主要是幼儿的一种思维,是幼儿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行为,并对处于这种现象的幼儿提出对待的方法与见解。明确这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行为有所不同。

关键词:自我中心;认识;对待

5岁的亮亮连续三个月行为夸张,不但在家打妹妹,还在学校咬同学,并破坏玩具、桌椅,不论老师采用说、骂、打,甚至罚坐在角落的措施,都不能控制他的行为。园长要求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否则不同意亮亮进入学校,以免再伤害到其他同学。

自我中心期是一种幼稚心理,大多孩子在3~6岁间是处在

“自我中心期”,小班的孩子是最为明显的。这个时期孩子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幼儿不能区别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不了解幼儿发展的成人,有时会将这些行为误解为“不乖”“小气”或“霸道”。

一、“自我中心”的认识

家长及教师要更正确地认识幼儿的这一行为,明白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应该注意引导幼儿尽早走出“自我中心”,以至于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自我中心主义并未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皮亚杰举一例说明:一天,两个男孩子和他们阿姨一起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七岁男孩子选了一串珠宝类的精美工艺品,三岁半的男孩子,选择了一辆小汽车。这个小男孩并不是自私或贪心,他小心地包好礼物,带着期待妈妈喜欢礼物的表情,把它交给妈妈。他的行为是“自我中心”的,他没有考虑他妈妈的兴趣与他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这与自私绝不能等同。

二、“自我中心”的处理方法

我们已经能将幼儿的自我中心进行正确的分析认识,那我们怎样正确对待处在自我中心期的幼儿呢?接下来我将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及见解。

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现代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然会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再加上爸爸妈妈,六个人的注意力全集中于一个孩子。但是家长对子女的爱与保护要有一个度,不能变成溺爱。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应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能看到别人。

2.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则

家庭教育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3.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

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命令呵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有好吃的一起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吃;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而不能解决时,家长既不能指责别的孩子不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

4.创设环境让幼儿乐于交往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在教育过程中,让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是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最好办法,而集体游戏效果更佳。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脱离自我中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十分有效。

幼儿有了交往兴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欢迎,就会被其他幼儿亲近,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由此可见,幼儿“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并非是自私自大,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程,每个孩子都经历了思维从自我中心走向彼此合作的发展过程。我们成人必须育方法、端正教育态度,利用并创设一切可教育的机会引导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思想与行为。让幼儿从小学会与人分享、学会与人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桂兰.如何让孩子爱交往、会交往[J].湄洲出版社,2005.

[2]刘鑫景.浅论幼儿“自我中心”的形成及培养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幼儿园)

上一篇:音乐教学中的德育 下一篇:让学生在色彩创造训练中感悟色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