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色彩创造训练中感悟色彩文化

时间:2022-04-23 08:38:11

让学生在色彩创造训练中感悟色彩文化

摘 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构思新的色彩基础训练的方式与方法,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走出经验型程式化的色彩教学,是在色彩教学中不断构想和实验的教学过程,旨在使学生在色彩的探索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文化的沉淀。

关键词:色彩教学;体验;感悟;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色彩的不断认识和自觉运用,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从一种自然的存在转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存在。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色彩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或理想集中体现在色彩文化价值的体系中,社会或文化的价值反映了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意义,经过设计的色彩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街头显得丰富多彩,各种艺术现象以其特有的存在形式鼓励人们创造美好的都市生活空间,色彩的鲜明、造型的活跃,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焕发出街头环境的勃勃生机。可以这么说,人们生活的每个环境和每个环节中都充满着色彩的流动。

一、饮水思源,寻找色彩的来源

在创造设计中,人们虽然要受色彩文化的约束,但人在色彩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色彩文化变会失去发展、失去活力,所以说,对色彩的创造必须建立在重新构建的基础上,才会更有价值。

创造的前提是采集资料,色彩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大自然,色彩一直是萦绕在我们心里的一首歌,自从阳光给大地、江河、天空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机后,人们便开始体验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换过程中各种颜色的变化。自然界的配色是最优秀的,如:树叶的变化过程、鸟羽的配色等等。学习这种自然色彩,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把自然的配色进行分解,然后再重新组成学生自己的创意画面。二是传统艺术的沉淀,包括中外传统艺术,如:中国民间木版画、民间刺绣、剪纸、敦煌壁画以及埃及艺术、日本浮世绘、西方油画等等,提取其中美妙的色彩组合,理解原艺术的色彩气氛,以提高自身配色的创造力。

二、在训练中感悟色彩文化

在色彩教学中,通过解构重组迅速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能

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使思维的空间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延伸扩大。训练学生举一反三,注重体会,并通过多种途径去比较、去思索,加深感悟。重构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了怎样把好的东西“拿”来我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提高,因为“拿”就是要有选择的,当然要挑好的“拿”。这种“拿”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体会把难以想象的丰富的色彩提炼出来,最终进行再创造。

例如:另一个训练课题——《走进大师》,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经典画作,开阔学生视野,从大师那摄取宝贵的艺术养料,有助于学生能够站在艺术家的肩膀上感受艺术、观察艺术、体验艺术并逐步学习用艺术家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用艺术家的心灵去创造生活。这种欣赏、模仿教育既是一种艺术熏陶,又是一种文化的

沉淀。

以马蒂斯为例,马蒂斯是法国野兽派的画家。他以和谐简约的画法,追求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他画家居、画室和窗外的景致,使平淡无奇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而愉快;色彩的鲜明与随意使画面充满了音乐感。“就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可以使人消除身体的疲劳。”他还不断尝试新的画法,新的艺术,泥巴、石头、玻璃、纸……这些到了他的手下,都有了全新的生命。艺术对他来说,不是工作,也不是辛苦的奉献,而是完全沉浸于其中的娱乐。呵呵,他可是一个有点孩子气的可爱老头!

观察与体验大师的画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大师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创作的?野兽派的特点是什么?色彩感觉如何又是如何表现的?马蒂斯说:“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单纯的色彩,也是主观的色彩。”换句话说,这色彩来自内心,而不是外界。在模仿大师的作品中,学生们选取了简约单纯的形象,用了鲜亮强烈的色彩和随意涂抹的手法,表现了一种原始美和稚拙美。

三、在创造中体验色彩的广度和深度

走进大师心灵的色彩世界,体验和感悟色彩的特定语境,学

生有了一个理性的认知后还需要进行分析,分析其色彩语言的构建,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色彩探究的阶段。

在了解色轮,掌握三原色的基础上,运用基本色彩混合,可以发展和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色彩语言。首先是两两相调,如黄与蓝的混合,两色相混合产生了深浅不同的黄绿、绿、蓝绿,从系列色彩的等级变化,可以知觉黄、蓝分别有着起点或终点的心理,同时显示着阳性与阴性,黄与黄绿,黄是静态的极点,有吸引感,黄绿色有分离黄色的感觉,分离的因素是蓝色引起的,黄绿有两面性,蓝绿也具有相同的两面性。

参考文献:

[1]迈耶.视觉美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青少年宫)

上一篇:幼儿“自我中心”现象的研究 下一篇:对秦朝和隋朝历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