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山鹰的救赎

时间:2022-06-14 03:22:56

7千米,是每一位登山者都渴求跨越的高度,9年前,北大山鹰社5名学子遇难希夏邦马峰,这座山峰永远地成了山鹰社、北大乃至登山爱好者们沉痛的记忆。至今,山鹰社的老队员们仍然还记得,各路救援人员赶来合力搜救的情景。事实上,早在1999年,北大山鹰社就曾发生过首次山难,那一年,在登顶四川境内5588米高的雪宝顶途中,一名女同学遇难。

“山鹰折翅”事件过后,山鹰社从此便有了诸多不成文的规定:不登7000米以上的山,不登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山等。与此同时,中国登山协会也多了一些如学生登山队必须聘请向导的新规定。08信科的王正是山鹰社现任社长,据他介绍,比起90年成立之初的山鹰社,现在的山鹰社在遭遇02年山难痛苦的教训之后,社里的活动有了转型,不再一昧追求攀登7千米成功的荣耀,从而变成“以科考作为攀登目标”的登山探索,登山模式也改为“以登山训练为目的”。在山峰的难度和高度上都有所降低,尽可能避免一切潜在的冒险。

2008年,山鹰社攀登7028米的新疆考斯库拉克峰,由于登顶路上横亘着一座下临深不见底冰缝的雪桥,并且无法判断这座桥能否承受住全部队伍通过,当即决定下辙,放弃冲顶。

今年的4月清明小长假,北大未名湖畔的操场一角,户外技能大赛的比拼激战正酣。

参加比赛的是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学子,比赛项目是平时户外运动中常见的攀岩抱石、定向越野、绝境求生、勇登天梯,模拟救生等野外技能。

户外技能大赛原本是山鹰社的社庆项目之一,之后发展成为邀请北京地区高校的队伍参赛,这项大赛在学子们中的影响颇深,历经五届,以至于现在成了中国高校学子们每年一度的户外盛典。

王正向记者介绍,“利用户外技能大赛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在野外的自救技能,也顺应了山鹰社在07年提出的‘绿色攀登’的口号。比如单绳上升,这个是针对掉进裂缝后的野外自救,一旦掉下去,受困的人能够仅靠着一根绳就能爬上去。特别适合用在冰裂缝的互救上。”

另一片操场上,正在进行的是模拟救生比赛。各组均由一名女同学躺在草地上模拟膝盖受伤的伤员,两名作为救援者的男同学,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手边的登山包、登山杖、路绳和地席制成临时担架,并将伤员固定在担架上,在保持伤员膝盖部位相对不动,将伤员按照指定路线运送到目的地。

比赛的难点之一在于结绳,这需要参赛同学能够娴熟使用布林结、蝴蝶结、双八字结、双防脱结、平结等打绳环技巧,过紧过松的绳结对最后是否能平稳地搬运伤员极有影响;

难点之二在于搬运伤员的手法,比赛过程中需要两次转移伤员,托举伤员的哪些部位才不致使伤员二次受伤,这点在实际救援中相当关键。

参赛的几组同学看起来平时都是经常练习,动作流畅,结绳利索,让人不由得赞许起户外技能大赛在普及野外救援及自救等技术方面的成果。

王正介绍,现在除了山鹰社,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登山社团,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凌峰社、北京林业大学的山诺会,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营等。就拿山鹰社来说,时至今日,山鹰社注册成员共有7000余人,成为目前80后、90后业余登山爱好者的主力军,类似这样的野外救援普及更是尤为重要。山鹰社自打成立登山队后,社内就经常开展攀岩术和野外术的讲座,前不久,还特地派去队员参加北美医疗协会野外救援的培训WMV的认证培训,外出时,山鹰队队员也常常进行一些实际的演练,

2003年起,北大校方对山鹰社的活动也加强了管理和审批,对每次选定计划要登的山峰,校方总是要通过一次甚至几次讨论会,并由校方、老队员以及中国登山协会的专业人士来共同评判是否可行才最终拍板。不过,无法预知的危险总还是有的,但,这并不能阻止山鹰社队员对山的向往。

“一旦决定攀登,首先是不发生任何问题最好,其次,一旦发生事故,必须先在队员间展开自救,最后才是等待专业队员的救援。”王正如是说。

上一篇:闪耀在黄浦江畔的“钻石” 下一篇:痴迷马术 麦当娜飒沓如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