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贫穷的教师

时间:2022-06-13 11:39:20

最贫穷的教师

油落小学是金祥村的村办学校,原来有一名教师,教了一年后,吃不下苦,丢下20多个孩子离开了。

1996年的一天,金祥村的村长跑到仁兴村,找到了初中刚毕业,年仅19岁的李兹喜:“城里的老师嫌苦不愿来,我们村又没有有学问的人,你就去我们那里试试吧”。于是,李兹喜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打起背包走进深山,在村里的一间破草房里,当起了山里娃的“孩子王”。

最初的茅草房教室,四处漏雨,课桌破烂,没有教具,没有教材,三四个孩子挤坐在一张村民自己做的凳子上上课。教具都是“纯天然”的――李兹喜找来长方形、正方形和各种各样图形的石块,折一捆小树枝教加减乘除。

因为学校所在地山高坡陡、严重缺水,李兹喜为了让学生喝上水,每天天刚亮就要背着能装50斤水的塑料桶,到两公里外去排队守水,然后背回学校,这一个来回就要走两个小时。

在外地打工的弟弟来信,问李兹喜这样辛苦到底图哪样,劝他不要傻乎乎地再当这种倒贴本的老师了,到外面去打工,一年至少可以赚好几千元。

李兹喜动心了。在一个太阳明晃晃的上午,他起了个大早,背起行囊一口气爬完出金祥村的第一个长坡,他在心里不断给自己鼓劲:走出油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一个土坡,他回过头来,想再看一眼漫山遍野的油桐花,那是李兹喜最喜欢的风景。突然,他听到有人在叫他,半山腰,几位学生家长从桐花丛里冒出头来,气喘吁吁地说:“李老师,孩子们都在教室里等你呢,你不回去,他们就没人教了……”

李兹喜立刻就心软了。当他背着行李走进教室时,孩子们齐刷刷地用敬畏和挽留的目光看着他,整整齐齐地叫着:“老师好!”那样的眼神,将他几天来努力树起的决心一下击溃,他再也忍不住,当着学生们放声哭了出来……

那个时候,他就在心底发誓,再也不动离开的念头,这辈子甘心成为“村里最穷的人”。

这天,和往常一样,李兹喜背着50斤水,沿着弯弯的山道,从山脚爬了上来。“李老师来了!李老师来了!”孩子们飞快地跑过来,帮李兹喜放下背上的水。那是两个白色的普通塑料水桶,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放下来,轻轻放在地上。李兹喜从孩子们手里接过杯子,满脸笑意地将塑料桶里的水倒出来给学生喝。

说是小学,其实只是两间坐落在半山腰平地上的小平房。房前近5米宽、10米长的一块不规则的平地,是路,是校园,也是学生的活动场所。狭小的教室一间放了10张课桌,另一间放了9张课桌,涂了黑漆、用水泥敷成的黑板已经开始脱落,露出红砖。教室是2000年县中医院和一些个体老板捐资5000元,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的,20张课桌是县新华书店送来的,19张学生用,1张老师用。

全校四个年级才37个学生,比不上城里小学的一个班。一二年级一间教室,三四年级一间教室。这两间狭小的教室,就是37个山里孩子求知的殿堂。12年来,李兹喜是学校惟一的老师,也是学校的“校长”、“后勤主任”、“炊事员”等等。他每天要上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所有课程,上完一个年级的课就布置作业,又上另一个年级的课,忙得像个不停转动的水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富力强的李兹喜用自己的知识教着学校的孩子,他教过的学生有的正在上初中、高中,有的已经外出打工,可以为家里分忧了。他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贫困地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希望山村学校也能有宽敞的教室,孩子们不再上不起学。

当然,他也希望一家人能够吃到饱饭。

村长三顾茅屋请李兹喜代课时,就很难为情地告诉过他,报酬是每个学生每个学期交来的30元书杂费除去购买课本和教学用品后的剩余部分,再外加一年365斤包谷,由学生家长来平摊。李兹喜当时点头同意了。后来,因为村民贫困,大多交不起学费,就连每学期的几斤包谷,有些家里都交不出来。李兹喜想,节省一点吧,只要能勉强填饱肚子就行。

12年教书生涯留给他的,还有一贫如洗的家。一次,包谷吃完了,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李兹喜就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老师从今天开始就没有包谷吃了,以往都是学期快结束才收‘学费’……上学期有同学没交,所以……”说出这段想了很久的话,李兹喜感觉自己脸有些热,喉咙里再也发不出声音,眼眶里有什么要流出来。

37个孩子静静地看着他,满脸无奈。他们爱李老师,但他们帮不了李老师。

下午放学,孩子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在他倚门眺望的目光里,陆陆续续离开了学校。就是从那天起,教室窗台上经常会放着村民们送来的东西,有时是一把葱,有时是一把小白菜,偶尔也会有一碗鸡汤,全是乡亲们热乎乎的心意。那时,李兹喜会转过脸去,让眼泪夺眶而出。

10点整,是山村学校的上课时间。

“集合!”李兹喜大喊一声。一阵唧唧喳喳地骚乱过后,学生们按年级整齐地排成四排。李兹喜再做一个手势,队列立刻鸦雀无声。“向后转!”队列来个180度大转弯,齐刷刷面对学校院坝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没有音响,但李兹喜和他的37个学生依然庄重地凝视着国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唱起国歌,鲜艳的国旗在朝阳和嘹亮的歌声中冉冉升起。

这也许是中国小学最简易的升旗仪式,但山里娃跑调却庄严的歌声,谁又能说这不是大山里的天籁之音呢?

(摘自《辽宁青年》)

上一篇:贫穷与心穷 下一篇:苦难带有温暖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