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向理想的课堂

时间:2022-06-13 11:23:25

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向理想的课堂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案例中我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从而感悟到伯牙的“善鼓”与子期的“善听”。

师:伯牙擅长弹琴,在弹琴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子期很擅长欣赏、鉴赏琴声,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我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看出来。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你能想象一下“志”“峨峨”“洋洋”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志”就是想的意思。

师:那“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在高山”就是心里想到了高山。“志在流水”就是心里想到了流水。

师:同学们刚才体会得非常好,让我们进一步发挥想象,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怎样的高山和怎样的流水呢?请你们结合注释理解。

生:峨峨,是巍峨、高大的意思。那伯牙心里想到的就是巍峨、高大的山。

生:洋洋,是辽阔、广大的意思。那伯牙心里想到的就是非常辽阔、宽广的大海。

师:当伯牙想到了高山,就能用琴声表现出高山的巍峨;当伯牙想到流水,就能用琴声表现江河的浩瀚。而子期在听时,他的眼前就一定能出现巍峨的高山和浩瀚的江水。所以说,他们俩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受伯牙的“善鼓”和子期的“善听”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师:伯牙善鼓琴,他当时已经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除了能表现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吧!

生:我想伯牙的琴声也一定还会表现出徐徐的清风。

师:现在你们就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我想子期会这样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

生:我想子期会这样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子期又会怎么赞叹?

生:我想子期会这样赞叹:“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子期又会怎么赞叹?

生:我想子期会这样赞叹:“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伯牙想到了什么,就能用琴声表现出来,而子期就能听懂是什么,就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这正是文中的哪一句名话?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把子期当作他的知音呢?想想,平常一般的人听了他的琴声可能会怎样赞美?

生:可能有人会说:“好啊,好啊,不错,不错!”

师:别人的赞美可能都是空虚的、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的人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人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则能懂,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上一篇: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下一篇:以对比为钥 开情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