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于主流文化的“大话”文化

时间:2022-06-13 06:51:10

疏离于主流文化的“大话”文化

[摘 要] 受后现代思潮影响并彰显大众意识的“大话”文化,独具“无厘头”的表现手法和戏仿的叙事思维方式,自粉墨登场以来不断被当代人热捧,并与主流文化相悖相离,随之引发成文艺理论界一个令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探讨主流文化、“大话”文化以及后者对前者的疏离状况,以影视《大话西游》为例,阐析“大话”的文化内蕴和文化语境。

[关键词] “大话”文化;主流文化;疏离;“无厘头”;戏仿

蕴涵着知识、典章、道德、智慧的主流文化曾一直是我国意识形态舞台上的主角。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我国的社会变革思潮和欧美后工业时代各种文化力量的强力影响,80年代后,人们一直推崇和秉持的主流文化日渐受到“大话”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如,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喜剧电影――《大话西游》)的冲击与挑战。时至今日,“大话”文化热潮吸引万千大众,并日益疏离于代表官方文化的主流文化,给当今社会带来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趋势。

一、主流文化的主导意识

国家意志的表达,构成了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1]主流文化,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整体表意形式,必然限定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框架之内,去满足社会对文化的需求。

这里的“主流”二字,寓意着作为干流的文化必须承载中国文化发展一以贯之的主要线索与主要方面。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文化到“五四”新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世致用、美善相兼、爱国主义等是构成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主导思想理念。这些理念多把持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以正面宣传的英雄人物,历史性的红色革命作品,当代变革求新、时代先锋等精神产物作为创作的重要资源。主流文化从根本上说具有政治教化作用,以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表达着国家的意志。

主流文化一脉相承而又具广延性。文学作品叙事宏大、文人画册笔墨精妙、交响乐曲严肃高雅,它们在社会主导意识的标准下开掘事物的内涵神韵和外延意境,以这种较共同的伦理价值观和艺术情趣拨动人们的心弦。艺术的典型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典型,“润物细无声”地协助着稳定社会。

所谓“经典”文化,则是指经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主流文化精品。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至高地位早已无法动摇的文化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确认为:“不但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包含此类文本所或明或隐地体现的制约、规范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文化、道德与政治力量。”[2]与此同时,主流文化(包含经典文化)却毫不手软地将那些在价值取向上与自己相距甚远的非主流作品排除出自己行列。

但应看到,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日渐受到近乎无情的淡化甚至嘲弄,“经典”也成了被人们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非主流更非经典的狂欢化的“大话”文化却扩张性地融入人们的意识与生话之中。

二、“大话”文化的艺术旨趣

二战后西欧在后工业社会里兴起的所谓“后现代”文化,提倡无中心、无深度、零散化、多元化,极大地影响着变革中的中国现当代社会,形成了中国式的后现代现象。由此在后现代主义温床上培养出的“大话”文化,灵活大胆地运用后现代的修辞手法和审美观念,全面进攻影视、书籍、电脑游戏等各种文化领域,迎合了大众艺术旨趣,创造了另类艺术价值。

“大话”风在中国内地得以越刮越烈多半归功于电影《大话西游》。这部拍摄于1994年,由刘镇伟编导,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被捧为“经典中的经典,时尚中的时尚”,足以称得上是世纪之交的典型文化事件。[3]在这之后,《情癫大圣》《嘻游记》,还有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等等,将《西游记》“大话”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

“大话”文化有哪些基本的表意特征呢?

(一)主要表现手法是“无厘头”

“无厘头”为广东佛山的俗语,指一个人的言行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莫名其妙,但并非没有道理。它的精髓在于颠覆,移置、拼贴、镶嵌、夸张等不同手法策略,共同编织着“大话”的感性舒张。

1.拼贴连缀法

即把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符号、碎片,改头换面地加以连缀,让科学荒诞、哲学文学、新闻俗事、汉语英语等各种本互不相干的符号碎片联成一个似乎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整体。

《大话西游》就是以面目全非的样式打碎拼接《西游记》。在语言上,典型莫过于唐僧翻唱Only You的这段说唱台词,将古今汉语糅合在Bobby Soul的英文金曲中。在场景上,纵横度较大的是至尊宝可通过月光宝盒看到500年前孙悟空和观音斗法的情景,其场面在蒙太奇式的跳跃中做了随意的剪拼。

2.颠覆篡改法

其是最能体现“大话”宗旨的表现手段,与维护传统针锋相对,通常将整个世界秩序进行重新改写。在《大话西游》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通过改变意旨主题,颠覆原有文本的意义情趣。如小说《西游记》从整体上说是一部“庄重的佛学神曲”。然而《大话西游》以爱情主题颠覆了原著的意旨,破天荒地给不近女色的孙悟空上演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故事,并始终围绕一“情”字展开纷扰繁复的情节。

二是通过改变人物形象,颠覆原有文本的阐释符码。原著里各道神妖的形象早已印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而《大话西游》中大胆地把经典形象性格的中心内核毁灭重塑。如机智果敢、骁勇善战的灵魂人物孙悟空,竟和牛魔王串通吃他师傅,转世的至尊宝风流好色、外强中干。

三是通过改变叙述方式,颠覆原有文本的逻辑结构。《西游记》的叙述主线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路上的除暴惩奸。而从《大话西游》的情节来看,爱情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轴线,整个故事也由简单的因果化线性结构形态,变成了时空化圆形结构形态:转世和时空道具让至尊宝穿梭着实现不同时空的沟通,时空在没有起点与终点的循环圈子里自由转换。

3.夸张渲染法

夸张是从主观出发,采用艺术的手法,对客观事物故意夸大其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引起人们的联想,收到突出形象、渲染感情等艺术效果。

(二)叙事思维方式是戏仿

“戏仿”,顾名思义就是戏谑的模仿,《牛津英语大词典》做了两个解释:一是指导致了滑稽效果的模仿;二是指拙劣的模仿。戏仿首先在于“仿”,无论对前文本是转换还是扭曲,都是以超文本的方式构建和展现自己的内涵,其手法为:

1.以狂欢诗学解构文学经典

狂欢诗学包括对话性、不确定性、混杂性等。巴赫金认为戏仿文学本身就带有狂欢化色彩:它嘲弄现有制度和道德的死板僵化。当社会价值体系身处裂变与整合之时,戏仿之作便以喜剧态势拆卸经典文本的宏大叙事,填充雅与俗的鸿沟。进而,稀释原有的叙事内涵成全了不断有活力注入的狂欢。

戏仿了众多经典文段的《大话西游》,在戏文对原文的消解过程中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多样性,戏剧性解构作用带来的无限联想,体现了一种直观的狂欢化效果。

2.以荒诞美学呈现游戏姿态

荒诞美学特征表现为反权威、反时空、反形式等。反叛精神下有作者独立的自觉意识和对现实成规的玩弄。当代戏仿作品的荒诞中传达出奇趣的思想,崇尚自由的诉求很自然地有了些许游戏化的倾向。枷达默尔说“艺术作品就是游戏”。“大话”了的戏仿文学尤其让人们找到了一条通往游戏的阳关大道。

简而言之,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大话”文化,主要以凡俗平民为接受对象,讲求自由洒脱的艺术精神;以无厘头的表现手法和戏仿的叙事思维方式,率真地对传统文本进行调侃式的拆组和戏说。它是一种与主流文化脱轨的支脉性文化,一种中国当代社会前卫另类的精神文化。

三、“大话”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疏离

“大话”文化对传统与经典的种种规范的有意颠覆决定着它对主流文化的疏离。这种疏离就在于:

(一)将文化中心话语转向大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代表着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要求的大众文化开始崛起。在“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效应衡量标准面前,大众群体已由被动反转成了主动。大众文化作为后现代的现实文化层面,以快速繁衍的巨大创作数量逐步抢占市场,削弱着主流文化固有的创作力量。

在社会变革下应运而生的“大话”文化,迎合了大众轻松欢快的话语流行趋势,产生巨大反响的《大话西游》也可谓是偶然中的必然成果了。

(二)让大众心理有意颠覆传统

社会不断转变,人们发现很多问题的答案随着新的行动准则、伦理规范的改写在不断地进行多维定向。“大话”吹散着主流文艺神坛上令人顶礼膜拜的光环,让不再盲信的人们在急速的心理反差中享受刺激。

约翰•斯道雷认为,“文本要获得大众的认可就必须给大众带来,而途径是必须给大众提供冒犯与抵制宰制性意识形态的机会。”[4]“大话”的编作者攻破传统政治或道德说教那道不可逾越的壁垒,着力让大众体验对主流话语秩序、美学秩序、道德秩序冒犯的。

(三)为文艺创造者寻求文化新路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发展周期,文化也不例外。面对着饱和度较高的主流文化,文艺创作者需要化解创作危机,重大的使命感也召唤着人们迈向求新之路。考维尔蒂曾指出:“通过在幻想中对不可避免的挫折和紧张状态的暂时解决来达到自我增强。”[5]他所言的“幻想”即是对现实常规的一种超越精神。中国当代的文化先锋往往尝试瓦解传统创作体系,非主流的“大话”这股新鲜血液也就随之被源源不断地注入文化机理。

四、结 语

“大话”文化是把双刃剑,在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过程中,即创造出积极的一面,也滋生出消极的隐患。“大话”的益处是:它贴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满足着加速度节奏下人们对娱乐休闲的需求,激发了文化的创新;“大话”的弊端是:它篡改名著致使“拔自己文化之根”,粗俗随意的话语辱没了语言的纯净性,“恶搞”甚至是“犬儒主义”倾向唆使着人们落入心灵的颓废虚无。因此,从民族文化视野看,得以引导扶植的“大话”文化方能大放异彩,不然将难免走向堕落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77.

[2] 毓卉.电子媒介时代的“大话”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周茂丽.中国后现代文化症候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8(03).

[4] 吴泽泉.的诞生――对“戏说经典”现象的文化学分析[J].中州学刊,2005(04).

[5] 周宪,罗务恒.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6.

[作者简介] 李一律(1987― ),女,湖北武汉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小说理论与小说批评;邵维加(1954― ),男,上海人,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上一篇:灾难激发睿思――俄罗斯文学灾难书写一瞥 下一篇: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导演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