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13 04:50:54

【摘要】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聋、心惊失眠、恶心呕吐、痰多胸闷、神疲倦怠、腰膝酸软、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等。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自拟清脑镇眩丸口...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针药结合 神经性眩晕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191

2008年8月~2011年3月应用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患者180例,男94例,女86例;年龄28~70岁,其中30~40岁60例,40~50岁90例,50~70岁30例;病程2个月~10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聋、心惊失眠、恶心呕吐、痰多胸闷、神疲倦怠、腰膝酸软、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等。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自拟清脑镇眩丸口服并针灸治疗,清脑镇眩丸口服,每次9g,日3次;针灸治疗:取穴耳三针(即听宫、听会、完骨)。配穴四神针、内关、中脘、足三里、颞三针。清脑镇眩丸由人参、薄荷、红花、黄芪、山茱萸(制)、、珍珠母、葶苈子、当归、山药(麸炒)、半夏(制)、鹿茸、钩藤、决明子、葛根、牡蛎等组成。对照组予晕痛定胶囊,每次1.2g,日3次,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有关文献相关标准制定。①痊愈:症状消失、经颅内多谱勒超声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②好转:症状减轻、椎-基底动脉血流较前改善;③无效:症状未减轻,椎-基底动脉血流无改善。

结 果

治疗组痊愈50例,好转6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痊愈28例,好转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患者,男,30岁,29岁开始发病,颈、枕部疼痛,自觉周围物体围绕自己旋转(天旋地转),身体上、下、左、右摇晃,行走时身体偏向一侧,有时突然歪倒。眼球呈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转性震颤,其程度与眩晕程度一致。倾倒方向、指向偏移方向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意识清楚,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耳鸣耳聋。经诊断,系颈源性眩晕症,予针药结合治疗5个疗程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讨 论

神经性眩晕是由于颈部不同疾患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名称繁多,如椎动脉压迫症候群、椎动脉供血不足、外伤性颈性头痛、颈椎病症候群、颈性偏头痛等,这些疾病导致“脑组织”得不到正常的血液(或氧)的营养供应出现控制“身体平衡系统”的脑神经功能发生紊乱。

眩晕对人体危害极大,如不及时治疗,容易终形成脑血栓、脑溢血、脑萎缩、痴呆。祖国中医认为,眩晕治宜熄风清火,涤痰填精。故本方以补肾滋肝,清热化痰,养血健脾,宁心安神为组方原则。“清脑镇眩丸”能明显改善血液品质,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从而能够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脑神经,阻止重大疾病的发生。所以它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具有显著疗效。“清脑镇眩丸”属我院自制中药制剂,处方中牡丹皮、、葛根清肝泻热,熄风去火;当归、川芎活血养血;山药、山茱萸温补肝肾,敛汗提神,用于治本;苦杏仁、桔梗镇痉平喘,止咳祛痰;钩藤、天麻降压熄风,除烦解躁;葶苈子、茯苓、栀子化痰利水,消滞降躁;珍珠母、牡蛎宁心安神,平和诸药;半夏、甘草补脾益气,解毒止呕。针灸治疗又能帮助药物的吸收和利用,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

2 刘秋成.超声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6):60.

上一篇:中医针灸疗法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下一篇:加减承气汤治疗腰椎骨折腹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