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药青礞石

时间:2022-06-13 04:29:08

矿物药青礞石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矿物药青礞石的本草研究,考证其基源及其临床应用品种。方法 查阅历代有关青礞石文献,同时进行当今市场青礞石商品品种和临床应用实地考察。结果 历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青礞石性状、功能、主治与现代商品及临床应用基本一致。结论 临床应用的青礞石药材的基源应为黑云母片岩和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

【关键词】 矿物药;青礞石;基源考证

research of botanical origins of mineral medicines lapis chloritigao li-li, bian li, sui dan-juan, et al.college of pharmac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 jiangsu 210046,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botanical origins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apis chloriti by mineral medicine herbal medicine.methods the history literature, market, commodity varie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apis chloriti were researched.results the literature showed that herbal medicine history recorded in lapis chloriti characters, function, indicatio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dern goods and basically the same.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apis chloriti medicine-botanical origins from the biotite and chlorite schist and mica schist carbonate.

[key words] mineral medicine; lapis chloriti; research of botanical origins

青礞石(lapis chloriti)为临床常用矿物药,辽宁、河北、河南、山西、湖南、浙江等地资源丰富,且在矿物药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本品具有坠痰、消食、下气、平肝之功效,用于治疗顽痰癖积,宿食?瘕,癫狂惊痫,咳嗽喘急,痰涎上壅。本品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但历代文献传承各异,用药品种各异。如今市场上对于矿物药青礞石的品种问题仍然十分混乱,对矿物药的正本清源尤为重要,矿物药炮制也缺失标准,均为临床用药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澄清矿物药青礞石品种的混乱,本文对青礞石进行了本草考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对采集青礞石样品的分类学鉴定,阐明了青礞石的基源考证,为矿物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1 基源考证

1.1 名称及别名 本品别名为金礞石、青礞石、烂石,始载于《嘉?本草》,《本草纲目》曰:“其色??魅唬?拭?媸??3]。但在其“发明”项下几幅图均称为“青礞石”。清《医林纂要》记载的正名为“青礞石”。由此表明,古代诸家本草所记载的“礞石”,均是指青礞石。青礞石功效与金礞石基本相似,故常混用,统称礞石。但经考古带所在的礞石均指青礞石,现将“呈黄色和带有金黄色者”称为金礞石,以示区别。据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8年分析,金礞石含大量fe3+、fe2+、al3+、mn2+及少量mg2+和sio32-,表明金礞石不同于青礞石,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等现代中药著作已将两者分开[1~3]。

1.2 矿物形态与种类 明朝以前的本草对本品无产地和形态描述记载。本品有产地和形态描述及附图始见于《本草纲目》,李时珍谓:“江北诸山往往有之,以盱山出者为佳。有青、白二种,以青者为佳。坚细而青黑,打开中有白星点,煅后则星黄如麸金。其无星点者,不入药用”。以此表明古代青礞石有两种,按其形态、物性和附图互相参照来看,所知青者与现代黑云母片言相符;所谓白者与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相吻合[4]。

《本草纲目》中记载:本品甘、咸。平,无毒。《嘉?》:食积不消,留滞脏腑,宿食积块久不瘥。小儿食积羸瘦。攻刺心腹,得巴豆、硇砂、大黄、荆三棱作丸散良。时珍: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据考证,青礞石为黑云母片岩[5]。

《本草从新》中记载:本品(重,泻,堕痰)甘咸有毒,体重沉堕。色青入肝,制以硝石。礞石滚痰丸,坚细青黑,中有白星点。硝石礞石等分,打碎拌匀,入砂锅,煅至硝尽,石色如金为度。如无金星者,不入药。药末水飞,去硝毒[6]。

《中药大辞典》中记载:本品为绿泥石片岩的岩石,呈不规则扁鞋块状或斜棱状的小块体,大小不一。全体青灰色或灰绿色,微带珍珠样光泽。体重、质软、易碎,用指甲即可划下碎粉末。断面呈片状,可见闪闪发光的星点。无臭、味淡。以色青、块整、断面有星点、无泥石夹杂者为佳。微溶于盐酸,而使酸液呈黄色,在浓硫酸中部分溶解[7]。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煅礞石,将拣净的青礞石放坩埚或其他容器内煅烧,至红透无烟时,取出晾凉,碾碎即可。主含铁、镁、铝的硅酸盐[8]。

《中国矿物学》中记载:本品呈不规则的扁块,全体为黑灰色,有明显光泽,触摸有光滑感。质较酥,易打碎。断面成层状,碎后易呈薄的鞋片状。气无,微牙碜。加kno3锻制后的青礞石呈金黄色,质地酥软,轻打易碎。部分呈团块状。气无,稍有火硝味[9]。

《中药志》中记载:黑云母片岩,主要为鳞片状或片状矿物及少量粒状或柱状等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呈不规则扁块或长斜块状,表面较平坦。黑色或带暗绿色的色调。珍珠光泽。性脆,易剥碎,断口呈层片状。薄片中呈黄褐色至褐色。片状,依一定方向排列;正突起中度;多色性和吸收性极强,na、nm为深褐色,np黄色;ng≥nm>np;{001}面解理极完全。最高干涉色为三级红色;近于平行消色;具正延长符号。二轴晶;负光性。石英,薄片中无色透明。他形,粒状,分布于云母片中;正突起低,无解理。最高干涉色为一级黄白色;具波状消光现象。一轴晶;正光性。中长石,薄片中无色或淡灰色;分布于云母片中;正突起低;可见钠长石双晶。最高干涉色为一级灰色。二轴晶;正光性。绿帘石,薄片中淡黄色;具微弱多色性;正突起高;糙面很显著。干涉色鲜艳明亮。二轴晶;负光性。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方解石,薄片中无色透明;他形,呈不规则粒状;转动载物台时突起有正有负,正突起时,糙面显著,no>1.54,负突起时,表面较光滑,ne<1.54。干涉色显类似珍珠晕彩的高级白色;对于解理缝呈现对称消光。一轴晶;负光性。白云石,光性特征与方解石相似;突起有正有负,假吸收显著。金云母,薄片呈淡褐黄色;片状,沿方解石边缘分布;具微弱多色性;解理完全;正突起低;含有黑褐色针状包裹体,呈放射状排列。干涉色为二级绿;近于平行消光;正延长符号。二轴晶;负光性;光州角很小。绢云母,薄片中无色,有时带有很弱的绿色,局部分布,小鳞片状,正突起低。干涉色为红、黄、蓝、紫交织在一起似织锦缎,绚烂五彩[10]。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记载:黑云母片岩主要为鳞片或片状集合体。呈不规则扁块状或长斜块状,无明显棱角。褐黑色或绿黑色,具玻璃样光泽。质软,易碎,断面呈较明显的层片状。粉碎主为绿黑色鳞片(黑云母),有似星点样的闪光。气微,味淡。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为片状和粒状集合体。呈灰色或绿灰色,夹有银色或淡黄色鳞片,具光泽。质松,易碎。粉末为灰绿色鳞片(绿泥石化云母片)和颗粒(主要为碳酸盐)。片状者具点样闪光,遇冷稀盐酸发生气泡,加热后泡沸激烈。气微,味淡[11]。

《中药大全》中记载:本品为矿物单斜晶系,一种很普通的变质岩,主要由绿泥石组成。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河北等地。呈不规则的扁斜块状,大小不等。表明青灰色或灰绿色,微带绢丝样光泽。破开面有白星点,闪闪发光。体重质软,用指甲可划下碎粉末,捻之松软,略有滑腻感。气无味淡。以块整齐、色青、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含硅酸盐。甘、寒、平[12]。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中记载[14]:性状鉴别:呈不规则扁鞋块状或斜棱状的小碎块。全体青灰色或灰绿色,微带珍珠样光泽。体重、质软、易碎,硬度2~2.5,比重约2.8,用指甲即可划下碎粉末。断面呈片状,可见闪闪发光的星点。粉末捻之松软,略有滑腻感。气无味淡。以块整齐,色青,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微溶于盐酸,而使酸液呈黄色,在浓硫酸中部分溶解[13])。断面呈较明显的层片状,有似星点样的闪光。x衍射分析表明绿泥石质青礞石以绿泥石为主,含少量石英、透闪石;黑云母质以黑云母为主,并含少量石英、透闪石等。热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绿泥石质青礞石在125℃有一吸收(小),类似于水化云母。

1.3 化学成分 本品含二氧化硅(sio2)及镁、铁、铝,为一种形似云母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因含量显著的低铁,故常呈绿色。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青礞石尚含ba、ni、cr、ti、na、ca等十几种元素 [7,11]。

黑云母片岩中黑云母{k(mg,fe)3[alsi2o10(oh,f)2]}的含量为90%~95%,石英(sio2)的含量为2%~4%,中长石(70%~30%na·[alsi3o8]30%~50%ca[al2si3o10])、绿帘石(ca(al,fe)3[sio4][si2o7]o(oh))约2%。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中方解石(caco3)与白云石(camg[co3]2)的含量为40%~65%,金云母(kmg3 alsi3o10](oh,f)2)的含量为25%~35%,绢云母(kal2[alsi3o10](oh)2)含量为8%~20%;其中金云母有1/5~1/4转化为绿泥石[4]。

1.4 生态环境与产地[9,15] 本品产于辽宁、河北、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销往北京、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山西,其他地区也有此资源。其中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主要产于浙江省淳安地区,主销华东地区。各地市售品很不一致。长春市出售的为黑云母片岩与绿泥岩片岩;济南出售的为绿泥石和水化黑云母的集合体;衡阳、杭州、天津等地所出售的为绿色云母片岩;天水的为云母片岩;沈阳、哈尔滨出售的为绿色水化黑云母。

通过实践调查,各地市售品种多产于河南、河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内蒙等地。

1.5 功效与应用 《嘉?本草》中记载[7]:治食积不消,留滞在脏腑,宿食?块久不瘥,及小儿食积羸瘦,妇人积年食?,攻刺心腹。《品汇精要》中记载:坠痰消食。《医学入门》中记载:得焰消,能利湿热痰积从大肠而出湿热盛而皮肤生疮者,一例即愈。

《本草从新》中记载[6]:本品制以硝石,能平肝下气,为治顽痰癖结之神药(痰着青礞,即化为水,王隐君养生主论,有礞石滚痰丸,礞石焰硝各二两,煅研,水飞净一两,大黄蒸八两,黄芩酒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量虚实服。时珍曰: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诸病,礞石重堕,硝性疏快,使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气虚血虚者大忌。

《本草纲目》中记载[5]:本品甘、咸。平,无毒。《嘉?》:食积不消,留滞脏腑,宿食积块久不瘥。小儿食积羸瘦。攻刺心腹,得巴豆、硇砂、大黄、荆三棱作丸散良。时珍: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据考证,青礞石为黑云母片岩。本品有坠痰下气,平肝镇惊功效。用于顽痰胶结、咳逆喘急、癫痫发狂、烦躁胸闷、惊风抽搐等。

《本草名考》中记载[16]:本品初载于宋《嘉?本草》,有下气消痰、镇惊导滞之效,临证专以用治因顽痰、老痰积结所引起的病证,有荡涤实热、消化痰积得作用。故宋·王隐君制“礞石滚痰丸”,即取其力峻效速,因以滚痰名之。

《大观本草》中记载[17]:本品治食积不消,留滞在脏腑,宿食积块久不瘥及小儿食积羸瘦,妇人积年食症,攻刺心腹,得巴豆、硇砂、大黄、京三棱等良。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8]:本品具有祛痰和泻下的作用。主治用法:痰热壅盛,大便秘结,惊痫癫狂。用量3~5钱。礞石重坠下行,宜治实证之痰,虚证不宜。孕妇忌服。附方:痰热壅盛,胸膈胀满,大便秘结(礞石滚痰丸)。

《中药志》中记载[10]:本品有坠痰下气,平肝镇惊的功能。用于顽痰胶结、咳逆喘急、癫痫发狂、烦躁胸闷、惊风抽搐。脾虚胃弱及孕妇慎用。

《中药大全》中记载[12]:本品(清化热痰药)去积痰,除结热,定惊悸,其作用似为祛痰,镇静。一般只用于急症而体实者,如症属慢性病而又病体虚弱,则不宜用或少用。如欲药性稍缓者,可配竹沥、半夏、陈皮等,方如竹沥达痰丸。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中记载[14]:中医认为,本品有攻痰利水之效。现代研究表明,青礞石呈八面体配位的阳离子层夹在两个相同(si2al)o4四面体单层间所组成。(si2al)o4四面体以顶角相连成六方网层,四面体活性氧朝向一边,附加阴离子(oh)位于六方网层的中央,并于活性氧位于同一平面上。两层六方层活性氧相对,并沿(100)方向位移a/3(约1.7×10-10m),使两层的活性氧和(oh)成最紧密的堆积,阳离子(al、mg、fe)等充填在所形成的八面体空隙中,构成八面体配为体的阳离子层,这种两层六方网层中夹一层八面体的结构层称云母结构层。结构层内出现剩余电荷,而要求结构层之间需有较大阳离子(如水)存在,以平衡电荷。由于存在静态电位差,故能促进阳离子交换,产生吸附作用,这是本品化痰利水机制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食管贲门癌梗阻,对癫痫、颈部淋巴结核、冠心病有一定疗效。

《中华本草》中记载[15]:本品通治痰为百病;治中痰并一切痰症;治大人小儿食积成痰,胃实多眩晕者;治百日咳;治急慢惊风,痰潮壅滞,塞于喉间,命在须臾;治诸积癖块,攻刺心腹,下利赤白,及妇人崩中漏下;一切虚冷之疾,尤治饮食过多,脏腑滑泄,久积久痢;治妇人食?,块久不消,攻刺心腹疼痛;治一切积,不问虚实冷热酒食,远年日久。

2 小结及展望

通过本草学考证,历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青礞石的主要品种为黑云母片岩和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但青礞石临床应用价值,尚需从其化学成分及药理实验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根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和现代临床应用表明,青礞石为常用的矿物药(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青礞石中成药制剂有“儿童清肺丸”、“贝羚胶囊”等),具有多种功效,疗效确切。目前,缺少对青礞石药用价值的系统研究报道,其资源丰富,是一种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矿物药。

【参考文献】

1 李文瑞,李秋贵.中药别名辞典.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83.

2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35.

3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24.

4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40.

5 沈连生.本草纲目,第4卷.金石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5.

7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2700.

8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04-705.

9 李大经,李红超.中国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43.

10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40-342.

11 宋立人,洪恂,丁储亮.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55-3556.

12 崔树德.中药大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92.

13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498.

14 郑虎占,董泽宏,佘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5381-5382.

15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一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3-294.

16 赵存义,赵春塘.本草名考.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648.

17 唐慎微.大观本草(第五卷).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8

上一篇:有关药品检验应急管理对策的探讨 下一篇:共情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