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上好语文课的积极性

时间:2022-06-13 04:02:16

调动学生上好语文课的积极性

摘 要: 为了真正实现语文课的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好语文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有三点: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以此为出发点;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最后要关注正面力量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 技校语文课 学习积极性 以人为本

我的教学对象是技校学生,我经常想: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对学生意味着什么,能给予学生什么,学生真正能从中获益多少?如果语文课对于学生可有可无,显然是我们最大的遗憾。在实际教学中,技校语文课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语文对于学生而言很重要。一方面是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能成就学生清晰的思路、良好的口才、斐然的文笔,为日后的生活提供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透过它们,学生能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话,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因此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如此,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技校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习必备的80%的因素几乎都不具备。此外,技校以学习技能为主,文化课课时相对较少,无用论观点极为普遍。而语文老师再清楚不过:语文的学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多么重要,它的工具性兼具人文性都在使我们摆脱鄙俗,远离麻木。语文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我一直在想,学生到底在以怎样的心理、怎样的姿态学习语文,语文对他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课堂上即使我们费尽心思地讲解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手法与妙处,学生描写月亮时也无从下手。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能感受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可是课下不少学生依然萎靡不振、不思进取。面对这种种现状,我们该怎样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好语文课,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呢?

一、关注学生实际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停留在不识秦汉、不辨诗词的阶段,而且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习习惯,懒于做,懒于思,课上单靠听、思、记、练,按部就班地学习,效果很差。但是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乐于表现,喜听表扬,思无拘束,说无顾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的起点尽量放低,遵循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切勿一开始就高高在上,切断学生与课堂知识的心理连接。在低起点的基础上,逐步铺垫、累积,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构一个过渡的桥梁。如技校语文课本下册的《唐诗三首》,分别选取了王维、李白、杜甫的代表作。大多数学生都不太喜欢诗歌,觉得遥不可及。课本所选取的三首诗意蕴深远,若是一上来就给学生讲解,必然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排斥。因此我积极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数一数从学龄前直到现在一共学了多少首唐诗,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积极性,极其认真地历数他们所知道的唐诗。当他们说出了六十多首唐诗的时候,我从学生得意的表情中看到了他们心里的成就感。有了这个蓄势,后面的教学就具有亲和力,从而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里。如果我们一味给学生讲解王维诗的深远禅意,他们一定会觉得课堂上的知识是那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往往会采取逃避政策,置之不理。因此想让学生有积极性,学好语文,我们就必须打破教学与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之间隔阂,从学生实际出发。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和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使学生透过形形的文字符号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被感动的读者,进而融入其中;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此外,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如技校语文上册的《项链》一文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关注人性、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一篇课文所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文本身,学生还能够从中学会关注社会、感悟生命,从而获得人生体验,小说是最具启迪意义的。小说本身也是一种较有趣味的文体,但是,学生对此的兴趣却只限于了解小说的情节而已。那么教学目标该如何实现呢?在了解课文情节的过程中学生不难感受到作品中人物虚荣这一特点,我适时地把学生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追问学生:你呢?你爱慕虚荣吗?你曾经有过玛蒂尔德那样的梦想吗?”学生很积极地联系自己,丝毫不掩饰地谈起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小说作者这样诠释玛蒂尔德的命运:“要是那时候项链没有丢,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我引导学生想象:“你知道吗?”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设想了很多种可能性,此时我适当指导点拨:虚荣最终是不会得到幸福的。这样,教育目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逐步达到了。

三、关注正面力量对学生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在教学中,教师倘能让这些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以积极的状态投身到学习当中,在此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样,课文中许多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也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如《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不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年轻有为、爱情美满、事业成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的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好语文课,教师就要努力创设自由、轻松、宽容的教学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上一篇:刍议阅读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