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课堂

时间:2022-06-13 03:20:29

追求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课堂

【概要】

生命力就是维持生命活动、生存发展的能力,也指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发展状态。本文将以“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为思路,以自己本期上的《文化生活》课程为载体,诠释课堂“以充分释放生命的活力为手段,以生命成长为目的,着重提高学生的思考力,提升每一个生命的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生命力、思想政治课堂、深度思考、价值指引

【中图分类号】G633.2

从英文education(教育)的本源意义“to bring forth wisdom from within”看,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无独有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也有这样的解读――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说到底就是对人教化必须依天性而为之。返璞归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今天我要论的主要是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归生活的本真去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正文】

取材源于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必须建立在生活源头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滋养基础上。从我们新课改后课程的设置可以管中窥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部分把知识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来,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无不显示着书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呼唤生活进入的政治课堂,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秉承生活教育的理念才能塑造有生命力的课堂。生活每天都在改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资源。而薄薄的一本教材,哪里能装得下我们厚重的生活呢?因此,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发我们的教学生活资源是成为了我们塑造生命力课堂的根基。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丰富、有趣从而富有生命力。比如本期在上《文化生活》第一课时――《体味文化》,我是这样根据生活来即兴设计的。那天,重庆终于走出了绵绵的阴雨天气,春的暖阳探头来看望我们。我便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孩子们走出教室――“重走十一中”,活动的名称为什么是“重走十一中”呢?因为平时孩子们对十一中的一草一木、亭台楼阁都已经熟视无睹了,看惯了春花秋月、寒来暑往的十一中,却很少体味她的文化积淀和内涵。沐浴在阳光中的孩子们来到了学校的每个他们认为能体味到文化的角落――有的去了学校的荣展室参观、有的去了含珠池赏景、有的来到广场的雕塑前伫立……本节课孩子们回馈给我的是没有预约的精彩,在第二节课的汇报中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一种春天里生命释放出来的勃勃生机。孩子们形成了自己“重走十一中”的文化之旅的作品,有对含珠池亭子里对联的批判性评价,有对含珠池名字的考究,有对那栋学校的文物古楼膜拜诗歌,有对学校悠久历史的解读,有对广场文化的建设性意见……有了这样的活动和作品,我们还会难以理解“文化就是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的含义吗?我们还有理由把教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吗?生活如此美好,生命如此动人,我们无力拒绝!

思考力的培养

这是一个浮躁、功利、碎片化的快节奏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停下脚步深度地思考了。课堂也经常出现活动轰轰烈烈、发言主动积极的一派繁荣景象。但谁知道,繁华落幕后的空荡和寂寥是无法弥补的空虚。缺乏思想内涵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繁荣。有生命力的课堂必须是培养思考力的课堂,人因思考而存在!

课堂的生命力在哪里?当我们对生活熟视无睹的时候,我们很难从生活中学习到什么?“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小孩子时候我们有太多的为什么?有太多的怎么办?这里的留心是保留儿时的好奇心,保留一颗永不泯灭的学习之心。留心,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用心思考。思考力使生命变得更有厚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让生命更有宽度和厚度。宽度靠我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开拓自己的视野。厚度则主要靠我们有执着的探究精神和深邃的思考力量。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就要求教师必须是思想者,同时教师更必须是思考力的培育者。知识太冷,只有生命才有热度。因此我们必须有生命去感染生命,老师用自己思想去触碰学生的思想,才会有思想的火花绽现,才能去激活学生的脑细胞,从而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正如《诗经•淇奥》一文所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思考有表层和深层之分,深度思考的两大关键要素是信息量和思考频次。 首先,信息是深度思考的基础,是土壤。信息越丰富,思考才能越深入。因此,思考的第一步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收集资料。 其次,思考频次是深度思考的养分,养分越充足,思考才能越深入。因此,在吸收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要将大脑设为创意模式,时刻不间断的思考,要像念佛号一样,绵绵不断。当然,绵绵不断的是潜意识,不是每时每刻都盯着电脑翻着白眼发呆,要张弛有度,要集中强化头脑风暴,同时也要完全放松,转移注意力,调节自己的大脑。大脑有时会就会像一个孩子一样,要管理它,要训练它,要调节它到最好的状态,才能激发它的潜力。【王阳明龙场悟道(根据需要添加内容)】

在上《建设学习型社会》一课时,我在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方面做得较好。我先收集了关于学习的光辉榜样材料,中国物理学家钱伟长先生一身的学习生涯;现年109岁的现代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的经历。让孩子们结合典型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发现学习的真谛是什么?孩子们给我的回馈是让我惊喜的,学习是打开一扇一扇未知的门;学习的本质是学以致用;学习是一种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和责任……听到这些我有一种眼眶潮湿的感觉。孩子们天天都在学习,他们的确对自己的学习还没有如此深入地思考过。然后,我再根据马上要到的“世界读书日”展示了各国年均读书量的信息,当孩子们看到犹太人年均64本书,而中国年均3.5本书时,先是一阵唏嘘,然后再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样长此以往我们会怎么样?物质文明进步很快,精神文明跟不上节奏,文化软实力薄弱。不得不说是我们目前的现状。我们一起从社会价值取向到教育的一线再到国家机制体制找到了好多好多的原因。还有同学对不读书的国情发出了“不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感叹,更有“国将不国”感叹!但有些东西不是我们马上就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从不阅读到阅读,从少阅读到多阅读,引导孩子们从自我做起,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做自己应有的贡献。

价值观的引导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Edgar Morin在峰会的主题演讲中呼吁公众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他说,现在,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曾担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的欧燕华现在是一名自由讲师,专门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她提出:“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

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要回到生活中去。因为教育不仅是心灵的对话,是思想的启迪,更是灵魂的涤荡、人性的沐浴、人格的唤醒、希望的激发。有了前面深度的思考,孩子们才可能生成生活中的价值指引。不管是前面提到的《体味文化》中的对文化的感受,还是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考。我们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指引他们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化素养,如何用一颗学习的心态让自己的生命永葆青春。生活的幸福美好,生命的蓬勃向上必将是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最好指引。

【文献参考】:

《中国青年报》2013-11-14《慕课之父”:慕课洪流撼不动好教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必修三

《中庸》

《诗经》

上一篇:《用画图工具制作“六一”贺卡》教学设计 下一篇:加强特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从挫折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