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做好有机化学教学的备课

时间:2022-06-13 02:07:03

新课标下如何做好有机化学教学的备课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教师如何备好一堂课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在备课时,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动手、观察和记忆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有机化学;备课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从而课程性质、结构内容和目标都有所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体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备好每一节课。选修5是在必修2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有机化学的内容,这一模块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还着重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课程标准对同一内容的要求,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螺旋提升知识。由于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改变,新课标下有机化学的备课,若仅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揣测出题的方向以及深度,对于学生的需求这些就会远远不够的。

一,教学中的“发言权”交还给学生。

原来的教学发言权在教师手里,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而现在应该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学生想要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学生问,教师答。教学课堂中主角的变化,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例如,第五章第三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的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高分子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一节中的知识点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像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若是本节课由教师来介绍的话,即使是讲得天花乱缀,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不起来。那么,本节课可以以讨论的形式来教学,课前先将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安排一个主要题目,通过日常所见、教材、书籍、杂志、网络等等各种渠道自行查阅相关知识,课上由组长作为代表,将组员所获得的知识再汇总介绍给其他同学,互相讲解,互相补充,开阔思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性。

二,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学生的能力素质也不同。

在备课设计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像是开启大门的钥匙。在学生时代教师可以是帮助学生开门的钥匙,可是当学生走入社会以后,那里的竞争是激烈与残酷的,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淘汰。这时谁来做学生开门的钥匙呢?可见,只有靠自己,自己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才能开启每一道门。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一点一点形成的习惯。因此,在设计备课时,要注意适当增加学生自学的部分。开始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把握知识的重点,可以先列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答案,掌握方法之后可以放宽要求。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第三节酶和核酸,这部分内容并不是本节的重点,但也需要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最好是通过自学的方法学习。我就列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阅读:酶和核酸的概念是什么?酶催化作用的特点有哪些?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酶的作用有哪些?核酸的分类、分布以及功能有哪些?只要掌握了这些问题,那么酶和核酸的知识就搞清楚了。

三,适当运用实验。

实验是化学这门课程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而通常课堂上是很难实现,但是这部分能力的培养又是新教材改革后,目标培养的重点。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将学生的探究实验安排在课堂上,如果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那么,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如课件、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观看视频实验也是一种感官上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又或者实验装置和实验试剂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实验操作尽可能讲解清楚的前提下,可以把这部分留做课后家庭作业。例如,在讲制取肥皂的实验,就可以留作一个家庭试验,原料是植物油、食盐水,至于氢氧化钠可以用纯碱来代替,实验步骤也很简单只有三步:皂化、盐析、成型。亲自动手做实验能够启发学生对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辅助记忆能力培养的条件。

四,巧记是关键。

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的备课中,需要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各类有机物性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贯穿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记忆性知识,如果记不住的话,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弄不清楚,那么,在做推断题、信息题等都会有一定阻碍。反应方程式的记忆,并不只是死记硬背,教师要教给学生容易记忆的方法才能记得牢。首先要观察反应方程式前后物质的变化,其次找到起决定作用的官能团,最后看这个反应是怎么变化,条件是什么,再遇到这样的类似的反应都能对应写出来。再如:醛的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加一”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气加羧酸氨,同时对照生成物的性质注意方程式的细节问题。

五,教材已不是学生的“圣经”。

新教材与旧教材不同,它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材料。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教材的处理,要充分的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景,搞清楚知识的基础和扩展,弄清学生通过本节课应该获得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局限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除此之外,对比于旧教材的一些新增的知识点,教师要格外注意,哪些需要详细讲解,讲解时难度的把握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深浅的程度,哪些知识点可以忽略不讲,教师心里都要有个谱。在此基础上,预测可能的出题方向和出题类型,平时多练习练习,掌握做题的方法考试时才不会觉得陌生。

六,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备课的核心。

备课的对象并不是知识点而是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以学生作为思考的主题。对于一节课来说,新课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引入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学生上课听讲的认真度,所以教师在设计引入备课时要绞尽脑汁,尽量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提示自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中只能是引导者、启发者、解疑者,要遵循新的教学观念,配合新教材的三大教学方式:问题与情景、活动与探究、整理与反思,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课堂进度要有一定的弹性,这些都要在备课时整理清楚。

七,习题的选取与讲解是备课时的点睛之笔。

习题的选取直接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备课时,选择的习题要有层次感,由易到难,尽量要涵盖所有的难重点,且重点部分要突出。对于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习题的布置也要有所不同。习题的选取并不是针对一道习题,而是使学生掌握一类习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针对于易错的和易出题的知识点,要多做、多练习,强调解法。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而且还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育理念,随时了解化学教学的发展动态与趋势,追求创新,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 下一篇:论夸张修辞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