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学中的“莫比乌斯圈”

时间:2022-06-13 01:24:40

善用教学中的“莫比乌斯圈”

摘要:如何把握科学教学的“度”,真正优化教学结构,调动师生的双重积极性,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 笔者在“莫比乌斯圈”的启示下,通过积极反思与实践,对“学教”、“学导”、“学练”三方面“度”的把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莫比乌斯圈;学教有度;学导有度;学练有度

将一条纸带的一头扭转180度和另一头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圈,此时只要顺着一个方向,不需翻越任何边界就能把这个带上的每一面都能游览一遍。这就是著名的“莫比乌斯圈”(图一)。如果沿莫比乌斯圈的中间剪开,剪开后竟是一个大圈(图二)。如果先把纸条画三等分,再粘成“莫比乌斯圈”,然后用剪刀沿画线剪开,此时你会惊奇地发现,纸带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大一小的相扣环(图三)。 从此以后,只要再沿着莫比乌斯圈以及因沿着中间剪开所生成的所有环的中间剪开,都将会形成两个与原空间一样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永无止境,且所生成的所有的环都将套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开。

其实教学就是如此,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习过程亦是如此,它是已知与未知的缠绕,像滚雪球一样相互作用,使未知逐渐成为已知而被理解。

一、学教有度,亦此亦彼

教师和学生就像“莫比乌斯圈”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对立统一的面。两者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于“教学”,有人的解释是“教师教,学生学”。但我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将逗号前移,使两者的行为从对立变成了统一,即“学生学”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只是“教学生学”,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所以,教师必须有“教学生学”的意识,视课堂为“学堂”,视教材为“学材”,视“教案”为“学案”,视“教法”为“学法”。

1、注重学的“灵活度”。学贵有方,如果学生不懂得学习规律未掌握学习技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出现投入多、产出低、负担重、效果差的现象。由此可见加强学法指导在科学教学中至关重要。

2、注重教的“难易度”。科学教学应该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到深浅适度,难易适中。其实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单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培养效果。教学要求过高,使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卑怯心理;教学要求过低,学生“吃不饱”势必产生怠慢、轻视情绪。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删、加工教材,用合适的方式和有效的手段,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恰当的学习内容,科学地把握教学的难易度。

二、学导有度,相融相通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凡是效率高的科学课,莫不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而反观那些失败的课例,则与教者对主导作用的错误认识不无关系。"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将来"不教",现在必须讲究"学"的质量,注重"导"的效果。

1、注重学的“温度”。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有温度的,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激情的课堂必定是有温度的。如何升温?我觉得还是要站在有效“生成”入手,积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注重导的“深度”。有效的教学还应该是有深度的。如果把科学课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比喻成一个炼铁的过程,那么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尝试大规模炼铁的机会,要记住的是,条件未成熟时炼出来的都只能是废铁。所以课堂的“温度”需要教师有“深度”的引导、铺垫、激发来维持的。

三、学练有度,相生相扣

考试后,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生气地批评学生:“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多遍了,你怎么还做错呢?”其实,当我们在埋怨学生的时候,我们更要反省一下我们自己,你注意学生的“学”和“练”了吗?学和练的适度把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注意学的“层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生学的“层度”和练的“层度”。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教学目标分成“低、中、高”三层,并在教学前先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和该学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2、注意练的“精度”。练习是教师训练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途径。练习一定要讲究“精度”,坚决摒弃那种 “做题目—对答案—再做题目—再对答案”的题海战术。因为真正考出好成绩的同学,诀窍并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做题,所以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众里寻它千百“度”,让我们把握好科学教学的“度”,找准“契机”,掌握“火候”,做到繁简有度,难易有度,张弛有度,扶放有度……真正找到教学中的那个“莫比乌斯圈”,使我们的课堂“温度”与“深度”同在,“活动”与“思维”同在,让每堂课都成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美味佳肴”,让我们的每堂科学课都能精彩“度”过。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教法选择的艺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沈怡文《学习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几点见解 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师生学科素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