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的社会交换功能探析

时间:2022-06-13 11:45:47

文凭的社会交换功能探析

【摘 要】文凭是学历的商标,作为学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社会交换中可用来进行职业、权利、社会地位及身份的交换。适度的文凭社会交换,可促进社会成员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尊重与认同。但在一个过度重视文凭的社会,文凭的社会交换过热,会带来一定的负效应,而从“文凭社会”转向“学习社会”,是消解文凭负效应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文凭;社会交换;文凭与社会

文凭指政府教育机构、学校或其它教育组织所发的毕业证书,可作为个人受教育与训练的凭证。它象学历的商标,代表着主人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文凭热”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现象,长久不衰,缘于其具有的重要社会交换功能及价值,可以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财富、职位及社会地位的交换。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凭如何进行社会交换,是本文探究的问题。

一、社会交换简析

社会资源存在两个基本属性特点,即有用性与稀缺性。在获取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不同人的能力与获取方式也存在差异,为了公平的获取社会资源,就需要进行社会交换。社会交换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基于平等的关系,交换双方利用各种机会争取自身权益。对社会交换的理念与方式进行概括,社会交换就是甲方将自己的资源转让给乙方,换取乙方的资源,同时交换以自我利益为指导,从对方身上谋取回报。这种社会交换,能够协调社会资源,缓解社会资源稀缺性的缺陷。

二、文凭的社会交换功能

(一)文凭交换价值的基本实现

文凭可以从两个维度衡量个人受教育程度与水平,纵向维度表现接受程度的不同阶段,比如中学文凭、高中文凭、大学本科文凭等,横向维度指的是同等级的但是因学校名气等因素导致的文凭含金量的差异。文凭的使用价值并不是文凭直接能给使用者带来收益,而是与使用者的智力相结合,进行价值的创造。文凭中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劳动便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教授人们知识与能力的活动,教育也是获取文凭的重要方式。凝结着人类劳动的文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可用来社会交换,产生交换价值。

(二)文凭所交换的社会资源内容剖析

社会交换的内容是社会资源,文凭可以用于社会资源的交换,这种社会资源包括收入及职业、权利、社会地位及身份等。受教育程度及文凭的高度与职业定位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呈正相关。很多企业在招人时,都会设置专门的入职门槛,比如本科学历、相应的资历证书等。因此,文凭具有重要的筛选功能。很多声望好的职业意味着社会地位高、工资高,这些地位及报酬将成为社会交换的参照,高文凭者认为付出了更多的教育经费,同时需要相应的薪酬与文凭进行互换,从而满足自身需要。

除了换取更好的职位与更多的收入,文凭同时可以与权力进行交换,这个交换过程包括吸引、交换、竞争、分化这几个过程,因为权力对于很多群体来说,具有相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体现在可以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取利益及需要,当权力对人们产生吸引后,人们开始进行竞争与交换,利用自己的文凭、知识、技能与水平进行竞争,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就是一种交换制度,人才通过交换自己的才能与学识,获取相应的岗位。在这个社会上,潜意识里文凭与自身的社会地位相对应,无论是否有好的职位,但是高中学历与硕士学历给别人的感受明显不同,人们更加尊重高学历的人,同时,高学历也具有获取更高社会地位的机会,这是很显而易见的。

(三)文凭社会交换带来的负效应

如前文提到高文凭可以用来交换更加稀缺的社会资源,同时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更高的收入。但是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过高的重视文凭的社会交换功能,可能导致教育应试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学生将文凭作为获取有效社会资源的通行证,导致教育工作者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学生也将获取更高的学习成绩作为追求,从而忽视实践能力与自身素质的培养。同时,社会意识更加的注重文凭,导致文凭腐败的现象频频发生,很多文凭造假机构层出不穷,很多非理性化的教育消费现象出现,社会上进行批文、合同、职位、财政等方式,利用公共权力交换文凭,这是一种腐败行为,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三、结语

文凭社会将学历作为社会的通行证,重视文凭,同时文凭可以用来交换稀缺的社会资源,文凭的社会交换也带来更多负面效应。于是,社会需要从“文凭社会”迈向“学习社会”,重视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促进社会成员不断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社会学习风气,同时,提升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水平。推进“文凭社会”向“学习社会”转变,需要推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需要推进全民学习,有计划的辅导全民去进行良好的学习活动。同时实施社会教育,需要专门的机构及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其需要营造积极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让所有社会成员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有组织的学习社会文化。明确社会教育的目的,社会教育是在提升社会成员素质的基础上,推进整个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俞爱玲.文凭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博弈解释[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3).

[4] 陈靖,张明玉.“假文凭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真的假文凭”与“假的真文凭”[J].技术经济,2003(3).

上一篇: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地勘单位和谐发展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各部分的写作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