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抗旱保民生

时间:2022-06-13 09:17:01

全力抗旱保民生

旱情严重

全省1700余万人受灾

:今年入夏之后,全省大范围出现旱情。哪些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在这些地区,群众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困难?

刘远坤:截至8月16日,全省有83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1705.59万人,临时饮水困难人口317.3万人,临时饮水困难大牲畜149.2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2011.95万亩,其中成灾1158.9万亩,绝收401.8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95.38亿元。受灾较重的区域主要为铜仁市、遵义市大部、毕节市东部、安顺市大部、黔东南自治州东南部、黔西南自治州东部以及黔南州的局部。

在受旱严重的地区,群众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临时饮水困难。生产方面,今冬明春之后,因一些重灾区农作物减产绝收,受灾群众生活口粮救助面将较去年有所扩大。此外,加之前期洪涝、冰雹等灾害影响,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恢复重建难度大,因灾返贫现象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不同程度呈现。

:连日大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据媒体报道,遵义、仁怀、石阡、大方等地均出现农作物绝收的情况。按照目前的情况预计,旱情对秋收作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刘远坤:旱灾对重特旱区的水稻、玉米、高梁等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很多田块甚至绝收。据初步统计,预计旱灾造成粮食减产约120万吨,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约79亿元。

多措并举

保民生保秋收保增长

:面对农作物歉收或绝收的严峻局面,各级各部门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大旱之下,如何保民生、保秋收、保增长?

刘远坤:旱情发生后,、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副总理先后对南方及贵州抗旱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贵州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抗旱救灾有关工作。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带队深入一线灾区检查指导,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当前抗旱救灾工作,全力以赴保民生、保秋收、保增长。省各有关部门及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组成抗旱救灾工作组分赴各地灾区,千方百计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军队、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官兵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积极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目前全省抗旱救灾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灾区稳定、人心安定。具体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是确保城乡群众饮水安全。充分发挥现有农村供水工程抗旱作用,最大限度为当地群众提供生活用水,组织力量全力为灾区找井打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制定水源调配方案和抗旱应急供水方案,确保旱区群众基本生活用水需要。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帮助鳏寡老师、留守儿童及生活在边远地区、高山地区的困难群众拉水送水,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二是保障灾区群众基本口粮。采取有力措施重点保障五保户、低保户、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口粮,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排查和实施救助。

三是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自救。按照全力以赴保民生、保秋收、保增长的工作目标,合理安排当前和秋季农业生产,努力通过扩种、补种、改种等方式弥补干旱灾害带来的损失。加强产业化扶贫项目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好草地畜牧业牲畜疫病防治、草料储备和果药产业抗旱保苗等工作。

四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加强重大疾病防疫和水质监测。加强市场监管,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销售库存的动态监控。确保社会稳定,密切关注水源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调处。

:针对大旱对农业造成的影响,贵州省将出台哪些政策对农业和农民进行扶持,以达到保证民生、不减收入、促进增长的目的?

刘远坤:贵州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力争在大灾之后让农民“减产不减收”。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是抓好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着力加强园区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园区发展对农民增收的火车头、发动机作用。二是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立足特色,突出重点,着力抓好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带。三是推进山区现代畜牧业建设,逐步提高草食畜牧业比重。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全面落实涉农补贴、农业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二是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认真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农民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二三产业,提高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四是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对外营销推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优势农产品外销。

加快建设

突破工程性缺水瓶颈

:工程性缺水是贵州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有水留不住”的问题?

刘远坤:工程性缺水是贵州省最大的水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解决工程性缺水的思路、方案和抓好落实的措施都已经明确。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三位一体”综合规划),旨在帮助贵州彻底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根据近两年实施情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目前,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实施方案基本编制完成。通过组织实施水源性工程、提排灌工程、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三大工程会战,贵州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的水源保障。

从“十一五”以来,通过修建水库增加水源,实施病险水库治理、“五小”水利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9万亩,新增库容近16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农村14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在今年的旱灾中,“五小”水利工程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贵州省在水利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刘远坤:贵州省地形地貌情况特殊,很多地方只能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来解决灌溉供水。但是,在重特旱面前,如果没有大、中型水源工程补水,“五小”水利工程的抗旱作用十分有限。

连续几年的旱情,充分反映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和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省水源工程数量较少,目前已建成全省水库仅为2067 座,与其它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二是水源工程规模小,大部分是小型水库,遇到大旱时,小型水库不能发挥作用,仅靠中型水库来维持。三是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或水利设施工程老化失修,关键时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有不少水利工程项目正在建设,如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这些水利项目的建设情况如何?何时能产生实际作用?预期产生怎样的效果?

刘远坤:近年来,我省水利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得以开工建设。一是我省首个大型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建设,正在进行大坝和灌溉、引水和发电等工程施工,计划2014年实现对安顺和贵阳输水;二是“三位一体”规划内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从2011年以来,我省“三位一体”规划内的骨干水源工程平均每年开工20个以上,截至目前已开工51个,按计划将于2014年至2015年陆续完工。这些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后,可新增库容11亿立方米,年新增供水14亿立方米,解决人农村人饮93万人,新增灌溉面积141万亩。

我们将继续加大水利改革发展和争取中央支持的力度,把水利建设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思路不宽、机制不活、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快突破水利这一战略瓶颈,确保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城乡生产生活需求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需求的水利工程体系。(责任编辑/岳 振)

上一篇:抗旱办主任的关键词 下一篇:加固水库保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