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层次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时间:2022-06-13 08:01:59

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层次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普遍存在着结构缺乏优化、支持服务不到位和应用推广策略不当等问题,成为信息化教学深入开展的瓶颈。文章在建构主义指导下,重新审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内涵,提出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层次模型,并结合第四军医大学的建设实践,详细探讨了其应用模式与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层次模型;服务主导;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52―05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各有不同,在建设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应用中缺乏有效的策略,从而导致应用成效不理想,无法对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如何面向高校信息化教学需求,构建能够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支撑环境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应用策略,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 信息化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1 环境结构缺乏优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良好的内部结构是其高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但是,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既定的设计方案,致使许多高校在环境设计时无章可循,单纯追求易见成效的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了面向教学应用的软件环境开发。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集教学、管理、评价为一体的软件技术平台,学科之间信息资源极度丰富和相对贫乏问题同时存在,优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现有资源表现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落后,不能体现信息化学习的新特性[1]。

2 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仅由学校信息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缺乏相应的行政支持和组织保障,具体表现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缺失或职责不明,使教学环境的建设工作缺少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信息化教学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和盲点;缺乏行政与技术相互结合的专职服务团队,无法为师生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3 应用推广策略不当

科学合理的应用方法是推进信息化教学环境深度应用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高校往往只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应用模式和推广策略的研究。许多高校在应用时较少与教学业务紧密结合,往往单靠行政命令强力推动,难以充分调动师生应用教学环境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从而导致信息化教学环境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信息化教学环境有效服务于教学实践,成为信息化教学大规模开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条件,优化环境结构,加强应用研究,以教学需求为牵引,构建一个服务导向的支撑环境。

二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层次模型与构建

我们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环境涉及要素的分类梳理,建立了由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支持服务构成的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信息化教学环境赖以生存的物理支撑。我们通过实施两阶段建设信息化校园计划,搭建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5年,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虚拟实验室和校园网;第二阶段自2006年开始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一期建设,重点对已有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进行整合集成,建设一流的数字化综合服务体现,实现数字化的校园生活空间。

2 应用平台

应用平台是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服务的软件系统。我们引入集成服务的理念,建立了以教学门户为入口,以教学系统为支撑的应用平台。如图2所示,信息化教学门户是综合呈现各类教学信息的窗口,能够通过单点登录和统一认证技术实现系统漫游和用户管理,提供公共信息并支持个性化定制,而教学系统则通过对教学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实现对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支持。

该平台具有对教学、管理、交互和评价四个方面的支持功能。在教学活动方面,面向课程编制了信息化学习指导手册,明确提出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有效解决了信息化环境下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2];提供了多媒体资源制作与管理系统、信息化教学示范教案库和教学设计模板库,辅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并集成了功能强大的军队网络教学系统,支持教师开展在线备课、授课和其他教学活动。在管理方面,该平台不仅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用以开展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教学业务,还自主研发了功能强大的网络综合运行管理系统,提供网络设备管理、网络用户管控、网络系统监控、网络运行服务等多项管理功能,实现了信息化教学业务管理和底层网络运行管理的统一。在交互方面,自主开发了教学交流系统和虚拟学习社区,实现了教师、学习者、管理人员之间的多边交流,有效解决在线教学的课堂交互、协作学习中的合作交流以及传统课堂的课后答疑问题。在评价方面,不仅具有在线考试和学习轨迹分析等功能,还建立了学生作品库用以收集学生的平时作业,三者共同形成电子档案袋,实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多元评价。

3 信息资源

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建引结合,形成了以原创资源为主,引进资源为辅,精品资源为特色的资源环境。

(1)统筹规划,持续建设校本原创资源

学校自2001年起开始实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程”,现已建成97门网络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医学学科网站129个,多媒体课件1859部,1个含18748条记录的教学素材库,1个国家级案例库和1个基础医学模拟实验库,形成了学校自主开发的原创资源环境。

(2)开拓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优质资源

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校外优质资源引进计划,确保医学主干课程均有一定数量的校外资源做辅助支撑。按照分类分批的引入原则,已引进医学相关国家精品课程100门,MIT开放课程60门,中外期刊6595种,文献数据库31个,有效拓展了师生的资源选择范畴。

(3)创新机制,大力扶持特色精品资源

学校大力扶持精品资源,自2007年起以微型教学形式开展精新药物、精湛医术、精读名品等近二十项活动。这些活动紧扣医学知识体系,传递医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活动过程被制作成三分屏课件,建立精品工程专题资源网,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示范资源。

4 支持服务

支持服务是信息化教学环境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我们参照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了资源标准、管理制度、服务团队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优化资源建设标准,促进资源规范建设

我们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基础,研制了“医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应用指南”[3],该标准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在标准适用对象分类中增加“五年制医学”、“八年制医学”,体现了医学学制的特殊需求;针对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图像资源,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应用指标,规范医疗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针对案例资源,提出了医学教学案例的入选原则、内容结构和隐理措施。该标准的提出和应用为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2)完善日常管理制度,确保服务有章可循

针对信息化教学环境涉及的要素,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应用平台、信息资源和支持服务四个方面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操作规范和使用指南,形成了较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使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表1所示。

(3)组建支持服务团队,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人才队伍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能动因素,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4]。我们在深入调研信息化教学服务需求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由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信息化教学支持小组、信息化教学协作小组构成的三级服务团队,如图3所示。

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由学校信息化领导决策人员和教学专家共同组成,主要负责信息化教学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信息化教学支持小组,由教务管理人员和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前者负责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推广的组织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咨询指导,后者负责信息化教学应用系统开发、资源制作和支撑环境的运行维护[5];信息化教学协作小组,主要由院系教学秘书构成,负责各项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与协调。这三支团队相互协作,从决策、管理和实施三个层面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三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与成效

1 应用模式

按照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学习可分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 [6]。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提供统一服务,必将降低支撑环境的应用成效,为此我们提出了业务导向的分类定制和门户驱动的一站式服务两种应用模式。

(1)业务导向的分类定制应用模式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团队根据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学校主要课程分为 “IT―讲授”、“IT―讲习”、“IT―自学”三类 [7]。我们以三类教学业务为导向,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灵活配置。如见图4所示,针对“IT-讲授”类型的课程,重点提供教学设计模板、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交流系统,辅助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中授课和课后答疑;针对“IT-讲习”类型的课程,不仅提供上述辅助教的环境,而且还提供虚拟实验室、网络课程、视频点播、案例库等资源辅助学生的模拟实验和操作性练习;针对“IT-自学”类型的课程,除提供上述辅助学的环境,还重点提供教学门户、虚拟学习社区、在线考试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全面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资源支持、交流互动、教学评价、学习管理等问题。

(2)门户驱动的一站式服务应用模式

业务导向的分类定制应用模式有效满足了我校以课程为基础的正式学习需求,然而Jay Cross指出,75%-80%的学习是发生在非正式学习活动中,只有20%的学习发生在正式学习活动中[8]。因此,我们提出了门户驱动的一站式服务应用模式为非正式学习提供支持,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教学门户网站(itais.fmmu.省略)为依托,集中呈现各类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服务,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需求。在这种应用模式下,学习者一旦登录教学门户,便可在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中漫游,享受一站式自助服务。

2 应用策略

在应用策略方面,应充分考虑用户使用愿望、系统服务功能、行政推广力度等影响因素。首先,要用精品资源吸引用户,激发用户使用愿望;其次,要不断提升系统服务功能,达到易用、实用、好用的要求;最后,职能部门强有力的推广是有效降低应用阻力,提高应用成效的重要保障。此外,为了减少用户的使用困难,避免网络迷航,我们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信息素养,依据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设计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使用路线图。如图5所示,该路线图按学习过程设计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使用流程,并配备了详细的使用指导手册。在正式学习中,明确了教师使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网上/传统教学活动,学生使用支撑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详细步骤,在非正式学习中,明确了学生自主开展协作学习或个别化学习的详细步骤。

3 应用成效

在上述应用模式和应用策略的推动下,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不断深入。截止2010年7月,网络教学系统注册师生4220人,开设课程97门,网上答疑24900条,批改作业题119679道,组织考试1181次;教务管理系统录入本科学籍数据66736个,网上选课19411人次;研究生管理系统,上报研究生学籍数据1419条,网上选课1419人次,网上提交学位论文1540篇;教学保障系统设备、场地、物资等信息13431条。此外,自主开发的信息化教学门户为大规模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集成的资源和应用环境,助推学校《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现已在15所医学高校和14所教学医院推广使用。

小结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高校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其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应用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其内涵、构成要素、建设方案、应用模式等开展深入研究,彻底克服重硬轻软、重建轻管、重技术轻设计等顽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潜力,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Tom PAGE,Gisli Thorsteinsson,A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8(1) :5-14.

[2] 高东怀,沈霞娟,许卫中,等.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5):38-40.

[3] 许卫中,张迎,等.军队医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研究报告[R].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网络中心,2008.

[4] 李敏,段渭军,陈世进.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122-144.

[5] 宁玉文,高岭,高东怀.西部高校教育技术中心职能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2):133-136.

[6]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7] 刘涛,殷进功.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八年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47-51.

[8] Jay Cross, Informal Learning: Rediscovering the Natural Pathways that Inspir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USA, Pfeiffer Press,2006.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Environment Layered Structure Model in Higher Schools

GAO Dong-huai SHEN Xia-juan NING Yu-wen ZHANG Ying

(The Net Center,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Shaanxi 710032,China)

Abstract: Some problems widely exist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higher schools, which stunt E-Teaching improvement as bottle neck, such as un-optimized structures, fragile support services and improper promo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is manuscript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its layered structure model, and discusses applic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MMU).

Keywords: E-Learning environment; layered structure model; service-oriented; applica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0年12月24日

上一篇:面向中小学的轻量级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型及其应... 下一篇:非师范专业《现代教育技术》通识选修课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