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时间:2022-06-13 05:56:50

榆林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摘 要: 针对榆林城镇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榆林气候、环境条件,从城镇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稳定性、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出发,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榆林城区园林植物配置原则,以便为今后榆林城镇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园林绿化; 景观植物; 配置原则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231-01

一、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现状

(一)园林植物资源相对不足。通过对榆阳区城区主要人工绿地,即世纪广场、火车站广场、凌霄广场、阳光广场、榆林学院等绿地进行调查分析,分别记录各点园林树木的种类,数量等,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榆林市城市绿化树种有89种,分属28科58属。其主要树种有:樟子松、国槐、云杉、杜松、圆柏、侧柏、垂柳等。

(二)植物配置结构形式单一。任何植物的生长,都需要充足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作用,绿化的密植导致植物之间为了过度争夺自身生存空间,使部分植物淘汰,产生绿化具有短期效果而难以形成长期美化环境效益。在植物配置时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建立以当地植物生态系统及乡土树种群落为基础,相对稳定而又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结构,使植物能在生态环境中持续、稳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

(三)景观植物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在城市景观中,植物是季相变化的主体。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植物的季相景观受当地季节变化的制约。从季相景观分析,春季观花的海红子、山桃、山杏、连翘、丁香、芍药等植物种植数量较少,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效果,秋季观叶的植物不但种类少,而且如卫矛、金银木等植物数量也较少,同样难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冬季显得更为单调,基本以樟子松等常绿针叶树为主。

(四)城市绿化还未体现地方特色。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筑方面,也要体现在城市街道、公园的园林绿化方面。在确定一个城市的特色树种时,可以从当地的园林绿地中确定起着良好作用的古树、乡土树种和引入树种中加以选择,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榆林城市园林绿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物种间配置只是简单的搭配,栽种主要的目的还停留在“存活”和“绿地”的基础上,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植物配置单调,群落稳定性差。榆林城区绿化植物配置单调,主要表现在未能根据绿地的性质和功能选择适宜的、种类较多的植物种进行合理配植。城市园林绿化包括公园、街道、办公区和居民小区绿化,园林植物群落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还要能满足不同场合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要求。因此,不论是公园的绿地景观,还是住宅区的园林小品,其景观特征能否持久存在和保证质量极为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必然会发生演替,要保证原有景观的存在和质量,就必须在植物配置时充分考虑到群落的稳定性原则,加以合理利用,得到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和景观效果。

(二)材料检疫、检验工作存在漏洞。近两年来,随着榆林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榆林城区加大了园林绿化的力度,绿化植物种类也较以往丰富,当地的苗圃产苗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就使得大量园林植物从外地引进。而引进的物种往往会携带病虫害,引发疫情的发生,当地检疫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历史文化延续性注重不够。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并行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连续性更应该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榆林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和特殊地域的城市,但在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并未体现出榆林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原则

(一)适地适树、因地制宜。自然植被是植物与气候、环境长期竞争和相互适应的结果。每一树种在不同地域的生长环境存在特有的适应性,在城市绿化中,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应尽量选择当地易于成活、生长良好,具有适应环境、能抗病虫害等特点的植物群落和种类,充分发挥其绿化美化的功能。

(二)植物种类多样性与特色树种相结合。一要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引进新品种。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对体现当地景观特色,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二要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能迅速形成绿化景观,但其寿命较短,不易形成大树古树,由于其衰老砍伐更新会影响园林景观。三要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能满足人们对绿色的渴求心理,落叶树种能产生强烈的季相变化,二者结合是对生境条件的合理利用。所以,合理选择常绿和落叶混交树种,对形成园林景观、表现季相变化及适应环境条件等都十分必要。

(三)发扬历史文化延续性。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一个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其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这些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

(四)注重景观生态性,满足植物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园林植物景观除了具有观赏性外,还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具有调节气候、吸音除尘、净化空气及减灾防灾等生态功能,如何使城市绿化植物的这些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者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城市作为高度文明象征,从建设初就必须重视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尽可能避免因城镇发展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发挥以园林植物为主体的城市“肺腑”和“生态型空气调节器”的生态功能,有助于维护城市运营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有利于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符合建设花园式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四、结论

榆林城镇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受气候、土壤、生态环境以及城镇建设总体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应遵循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环境学原理,从符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满足优化人居环境、美化城市面貌为着眼点,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乔灌草相结合;坚持物种多样性与特色树种合理配置;重视景观生态性,满足植物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有优良特性的植物,创造出具有观赏效果和生态效益的城市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王晓荣.榆林市城市绿化树种调查与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1(3):73-77.

[3] 刘汉鹏.榆林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配置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3):109-110.

[4] 过儿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陈自新.城市园林生态学研究动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2000(8):27-281.

上一篇:包头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下一篇: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