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学生装:一位坚守“教育情怀”的儒商

时间:2022-06-13 05:23:10

情系学生装:一位坚守“教育情怀”的儒商

人云:智者无域,行者无疆。在素有“文化古都”之称的西安,提及雷刚这个名字,在服装界,尤其是学生装生产领域,可以说很多人都无比熟悉。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着学生装的生产与研究,坚守着教育情怀,追求匠人精神,是校服文化的积极探索者和守护者。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学生装只是为了学校统一而穿着的一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但在雷刚眼里,学生装的每一个部件里都藏着鲜活的灵魂,都渗透着教育文化和育人功能。所以,数十年来,雷刚从未停止过对学生装,尤其是学生装文化方面的探索。也正是因为他在学生装文化的研究上“执念”太深,近年来也备受质疑和误解,有人说他不是个合格的商人,有人说他不务正业,还有人说他是个神经病……但是,他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教育情怀,不断追求匠心制作的新境界。

一部电影激发教育情怀 做好学生装便成了责任和使命

“我喜欢读历史,做事情向来都是从兴趣入手,先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下手去做。要做就倾尽情感,追求完美,做到极致。”谈及学生装,欧雅服饰有限股份公司董事雷刚显得熟稔于心,话题一开始便细数学生装的发展历史。他谈道:我国现代教育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新式教育的创立就伴随学生装的产生。可以说,学生装是与新式教育发展共存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衣载道”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延续,是育人内涵的展现和创新,同时也是一种鲜明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光绪二十九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到中华民国二年(1912年)《学校制服规程令》,以及1993年和2015年教育部两次发文规范学生装管理,这些史实证明,学生装的产生、发展、规范,不是权威人士的个人意志,也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想法,更不是商业运作能达成的社会现象,它一定是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的无缝对接,是服装进化和育人功能的完美结合,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当前,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学生上学统一穿学生装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是“衣以载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育人理念的完美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基于这样一个社会共识,学生装的生产和研发也开始向舒适性、功能性和文化的方向发展。开会时我常常给员工说,我们要‘以此为生,以此为乐,以此为荣’,以此为生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接下来我们要做有品质、有文化的学生装。所以,近几年我常从教育的角度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去做学生装?我要做什么样的学生装?我怎样才能将校园文化、行为培养、平等意识,以及社会归属等这些育人功能和学生装有机结合起来?等等,可以说一直在思索,也一直在行动。”作为一个商人,本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但是在雷刚的身上记者看到更多的是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

那么,是什么缘由让一个普通的商人在学生装上有如此强烈的文化意识?雷刚解释说是一部电影激发了他在学生装方面的文化教育情怀。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部老电影《吉鸿昌》,里面有个与校服相关镜头深深触动了雷刚。当时吉鸿昌下野,有一天他的儿子哭着回家,为什么哭着回家呢?因为学校要买学生装,别的孩子都交了钱领到了衣服,吉鸿昌的儿子没钱买不起学生装,父子俩抱头痛哭……这个情节本来要表达的是吉鸿昌因为坚持抗日,而被逼迫到了连一件学生装都买不起的地步。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雷刚的眼里,这个电影情节让他看到了学生装本来应该体现出平等意识的育人功能。“这部电影对我触动很大,吉鸿昌儿子穿不起学生装的情节让我深刻意识到了学生装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性。”雷刚说,做有品质、有文化的学生装已经是他的责任和使命,“服务校园文化,关爱学生成长”是欧雅服饰多年坚守的经营理念,在这一经营理念的指引下,他从未停止过学生装舒适性、功能性和育人文化方面的探索。

众人皆“醉”他独“醒” 不忘初心荆棘路上执着前行

“什么是文化?我非常欣赏龙应台说的一句话,她说一个人拿手抓肉吃是不讲究卫生,所有人都拿手抓肉吃就是一种‘手抓肉文化’。这些年我查阅了很多学生装方面的资料,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我想一件学生装怎么才能让社会认可,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满意?达到这种满意度的标准又是什么?怎样才能把一些个性的想法变成一种社会共识?也就是在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学生装育人文化的共识等等。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行动,但是很少有人能懂我,这让我时常感到郁闷。”雷刚说,与其他服装相比,学生装更隶属于行为文化范畴,它能动态诠释校园文化,营造美育氛围,在培养平等意识、团队归属、完善人格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用。千千万万学校选择适合自己校园风格的学生装,不仅能充分表达人文内涵和精神品质,还能彰显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显然,目前的学生装还没有肩负起上述的这些文化育人功能。“所以我才要去研究它,但是在探索学生装文化育人功能的路上我走得很孤独,也很艰辛,我和同行聊,别的企业家觉得我是舍本逐末,不想着赚钱,是个不合格的商人;和文化人士谈,我甚至给他们提供一些日本、香港地区的研究资料,但是他们觉得校服文化涉及面小,不值得研究;和服装面料专业研究人员谈,他们觉得学生装的利润小,不愿意研究……我想成立一个‘学生装研究中心’,但是奔走了几年也没结果。”

雷刚说:“尽管前进的道路一直很坎坷,但我不会放弃。我爱阅读,阅读一直影响着我,记得很早以前我曾看过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一本《中国教育史》,它是陈青之写的,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陈青之当年在日本留学,有个日本人对他说,看你们中国什么都落后,根本没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教育史,将来你们中国的教育史也需要我们日本人来写。陈青之听了十分生气,他说中国人有自己的教育史,它就在我的X海里。陈青之回国后一边办教育,一边研究撰写中国的教育史,最终他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本教育史。陈青之对我的影响很大,从他的身上我得到这样的启示:人活着就应该有所坚持,应该坚守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所以,对学生装的研究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上一篇:棉花质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7个着力点 下一篇:网络行政问责的特征测度与运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