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发性腹痛214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时间:2022-06-13 04:48:36

小儿多发性腹痛214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多发性腹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小儿科治疗的214例小儿多发性腹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小儿腹痛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积极给予有效地治疗。结果 小儿多发性腹痛女性多于男性;腹痛好发于4-7岁的患儿;以脐周疼痛为主;好发于夏秋季节;以疼痛有明显诱因者为主(以进大量生食、冷饮和暴饮暴食为主)。214例患儿经积极治疗和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认真分析小儿腹痛的原因及特点,结合辅助检查,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治疗效果,避免漏诊、误诊。

【关键词】 多发性腹痛;小儿腹痛原因;临床特点;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33-02

腹痛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腹痛的原因涉及多病种,多科室,既是腹内脏器病变,也可以是腹外病变;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可以是内科疾患,也可以是外科疾患[1]。小儿多发性腹痛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8%-18%[2]。小儿腹痛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体征越不明显,且伴随症状较多,病史采集困难等诸多因素影响,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一旦误诊将引起严重后果[3]。治疗小儿腹痛的关键是诊断及时、准确,因此对于小儿的腹痛,要有全面的临床知识,耐心、仔细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以解除患儿痛苦。为提高小儿多发性腹痛的临床诊断及有效治疗,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小儿科治疗的214例小儿多发性腹痛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4例患儿中,女性162例,占75.7%男性52例,占42.3%。年龄1-10岁,其中1-3岁32例,占14.95%;4-7岁105例,占49.1%;8-10岁77例,占35.98%。疼痛部位:脐周疼痛87例,占40.65%,上腹正中痛45例,占21%,右上腹痛62例,占28.97%,右下腹痛7例,占3.27%:左下腹痛13例,占6.07%。疼痛季节:春季27例,占12.62%;夏季66例,占30.84%;秋季86例,占40.19%;冬季35例,占16.36%。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间断性腹痛表现,其中无诱因者68例,占31.8%.有明显诱因者146例,占68.2%,有明显诱因的146例患儿中,暴饮暴食40例,占27.4%;进大量生食、冷饮71例,占48.6%;上呼吸道感冒18例,占12.3%;剧烈运动12例,占8.2%;便秘5例,占3.4%。

1.2 辅助检查 全部患儿作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部分患者行腹部B超及立位腹部透视检查,大便隐血实验、粪培养等。

1.3 治疗方法[4] 对疼痛时间较长,程度较重者给予颠茄合剂类或抗组织胺类药物。中度以上疼痛者给予654-2或阿托平治疗,明显腹胀者给于促胃肠动力药物马来酸曲美布汀片2-3mg/kg,2-3次/d,共3-5d。对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者可用以温和散寒,行气导滞为原则的中药治疗。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214例患儿经积极治疗的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2.2 临床特点 ①与性别关系:小儿多发性腹痛女性多于男性,本组女性162例,占75.7%;男性52例,占42.3%。②与年龄关系:小儿多发性腹痛好发于4-7岁的患儿,共105例,占49.1%。③疼痛部位:脐周疼痛87例为主,占40.65%。④疼痛好发于夏秋季节:本组夏秋季152例,占71%。⑤疼痛有明显诱因者146例,占68.2%,其中以进大量生食、冷饮和暴饮暴食为主,本组占76%(111/146)。

3 讨 论

小儿多发性腹痛以反复发作,临床症状较轻,疼痛时间长不等,可自行缓解,一般不伴有其他症状。随年龄增长,发育成熟可自愈。疼痛严重者及长时间较长者可对症处理。

3.1 根据疼痛部位判断疼痛原因[5] ①上腹正中痛:多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胸膜炎、大叶性肺炎、胆道蛔虫症等。②右上腹痛:多为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肠蛔虫症、胆道蛔虫症。③左上腹痛:多为脾脏创伤等。④脐周围痛:多为肠蛔虫症、肠痉挛、急慢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等。⑤右下腹痛:多为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等。⑥左下腹痛:多为痢疾、粪便堵塞、乙状结肠扭转等。⑦脐部痛:多为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等。⑧小儿感冒时也常出现腹痛,可早期出现,疼痛可轻可重,一般在脐周或右下腹,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无明显压痛。

3.2 小儿多发性腹痛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治疗时要注意 ①注意观察病情,以排除外科急腹症。注意体温、脉搏、呼吸等的变化,观察腹痛的情况,注意腹壁有否紧张、压痛,有否排气及排便,有否出现肠型等情况,以及血、尿、粪便常规、血液生化和X线的检查结果,以作诊断之参考。②病因未明前忌用吗啡、哌替啶、阿托品及氯丙嗪(冬眠灵)等药物,未排除肠梗阻、阑尾炎及肠穿孔者忌用泻剂或灌肠或腹部热敷,疑有胃扩张者忌用解痉药,可暂禁食,静脉点滴输灌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进行胃肠减压。③对症处理止痛可用一般镇静剂,维生素K或针刺(足三里、阑尾穴)等。④对诊断不明而又能排除肠绞窄坏死或穿孔等外科急腹症者,宜及时手术探查。

参考文献

[1] 洪英.小儿腹痛病因及诊断分析[J].海南医学,2008,19(5):110-111.

[2] 姜伟.小儿多发性腹痛486例临床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3):328-329.

[3] 周天文,徐莹,陈蓓珍,等.187例小儿腹痛临床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2006,1(6):369-370.

[4] 李永福.小儿急性腹痛42例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23):213-214.

[5] 王相云.小儿腹痛的分析与治疗[J].中国健康月刊,2011,9:145-146.

上一篇:溶血样本对肝功能检验准确性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出血性脑梗塞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