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听写,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时间:2022-06-13 03:36:32

新式听写,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听写”,顾名思义就是将听到的写下来。在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念词语,学生笔录。这是常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用来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在教学流程的安排上,笔者按照有经验教师的做法,一般将听写安排在早读课,主要针对课文后提示的重要词语来听写。但听写效果不乐观,孩子们听写的正确率低,常常是反复地改错。因为,在高段的教学中,这些新字、新词往往靠学生自学来掌握。随着高段学习负担的加重,很多孩子对自学的作业往往采取自动忽视的态度。而出错后不断地重复抄写,则令孩子更加厌烦这个任务。

一、新式听写,学生的心理诉求

存在即合理,既然听写这种训练方式存在这么长的时间,肯定是有道理的。那为何我的尝试,其效果如此不堪?这不得不令我反思——怎样才能让听写变得有效?

“学以致用”这个成语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运用。学习字词可不仅仅是为了听写全对,不仅仅为了会做几道“死的”练习题,更是要把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走向生活,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这样一来,我们现在采用的课后听写在实施策略上便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我们不该为了保证听写而记词语,而应该是为了检验记忆的效果而听写。因此,我大胆地设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听写?

机缘巧合,就在我尝试创新时,我认真听了薛法根老师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堂课。整堂课朴实无华,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开课时的那几组词串的听写。姑且不说这几组词串起后面的课文学习,仅仅这个环节的设计就颇具匠心——让孩子们主动地回忆预习时的所得,不仅对预习的效果进行自我评定,也提示了孩子们在课文学习中应该关注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听写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看谁有心去发现那些有意思的词语。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实验证明:“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同样,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 由于课前听写并没有指定听写的内容,因此,需要孩子们在预习时更全面、更仔细地对文本的信息进行提取。这样,无形之中让听写具备了挑战性,也让孩子们拥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特级教师的做法与心理学专家的理论告诉我,在课前进行听写是学生的内心诉求,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

二、新式听写,写什么

(一)听词语

新式听写不应该只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更应该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提取的能力,成为检测预习的一种手段。

1.目的的转变。不论是考试还是在生活中,我们的语言都缺少不了词语。怎样让听写词语摆脱应试教育的套路,真正地为生活服务,这是新式听写所要考虑的。

2.写,然后知不足。新式听写对孩子们而言是有挑战性的。我在第一次尝试前并没有告知孩子们,只是像平常一样布置了预习任务。仍记得在开课时孩子们听从命令拿出听写本那一刻的疑惑;仍记得在黑板上听写的那位孩子拥有可以翻书的兴奋与窘迫……这一切无疑在告诉我:孩子们知道惭愧,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了。是的,尝试失败,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在预习时做些什么。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3.小词语,变化多 。如果仅仅是在文章中勾画词语,那是达不到“学以致用”这个目的的。因此,我在孩子们熟悉了新式听写的内容后,对听写方式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是听意思写词语,即教师念词语的解释,学生写相应的词语。二是分类写词语,可以按词性给重要的词语归类,亦可以以词语在文章中描述的对象或表达的意思归类。三是连词成段,描述课文主要情节。这三种方式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运用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这样,让学生除了学会欣赏语言,还能运用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二)听故事

2011年年初,我们的语文测评卷上多了一道5分值的“听答练习”。这道新题型让学生们有些不知所措。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试题,那无非就是将阅读题换了一种方式,以考查学生捕捉细节的能力、对故事的领悟能力与表达能力。 为此,我专门进行听故事训练。

1.写下听到的好词。记下好的词语,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这是一种积累。

2.用自己的语言写故事。 抓住关键情节,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听到的故事,这是我对孩子们的要求。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可以为我所用,能将自己平日积累的好词用上,那更好。这需要孩子们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3.为故事续写。童话故事大都在结尾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故事结束后的想象都会有所不同。是“狗尾续貂”还是“锦上添花”,这取决于孩子们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和表达的能力上。

4.写出你对文中某个人的评价。

5.写出故事的寓意,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我们知道,所有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怎样还原生活,是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的问题。这样的训练无疑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言语智能,可谓是学以致用、一举两得。

(三)听时事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我们要重视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视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应该活在当下,学会“审时度势”,理性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另外,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将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放在课堂上共同分析,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看法与处理方法,在心中备案,这样可以避免遇到突发事件时茫然不知所措,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

听时事在拓宽视野、提升认识的同时,还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新式听写在高段实践的效果

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五大因素。新式听写让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都得到系统而有效的训练,这使得听写已不再只是关注学生听和写的能力,而是真正地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在期末测试中,我们班在“听答训练”、“课外阅读”这两个灵活的题型上的失分率分别为0.11%和0.24%,均低于同年级其他班。我们班学生的基础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新式听写仅仅进行了大半个学期,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令人满意。

四、新式听写在低段的尝试预设

可以说,新式听写在六年级的尝试是成功的。那么,我即将接手的一年级呢?新式听写又是否可行?如果可以,又将以什么形式进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求低段的孩子“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专家也强调在低段的教学中,孩子们的认、写是不同步的,认读应该先于写字。更重要的是,幼儿记忆的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3—7岁,这个时期人类的记忆能力发展最快。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我有了以下设想。

在一年级,可尝试只听不写,以说的方式。主要以注意力和记忆力为主要训练点,目的是让孩子们熟悉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关注,并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一)听儿歌、古诗,认字学词

儿歌和古诗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体。倘若翻看各版本一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你会发现,儿歌与古诗占据了半壁江山。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和西师大版为例,篇幅最多的属西师大版教材,儿歌有48首之多,古诗有2首,最少的苏教版也有16首儿歌、3首古诗。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先自读,给不认识的字标上小问号,再听老师或同学读后正音。

我们知道,儿童识字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声音、图像、语义和符号。儿童在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和对所识的字相匹配的具体事物的认知经验。因此,在四个要素中,他们已经建立了声音、图像和语义的联系,唯一缺少的就是符号。而选择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据是孩子已经识字,而且识字量不低。这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所以在授课时便会出现孩子的问题多,疲于跟着教师解决字音,记住了这个字又忘了那个字的情况。正因为这样,一首短短的儿歌会教一节课,还不能保证所有的孩子字词过关。

那么,我们为何不换一下教学步骤呢?先让学生听老师念,用心记,比比谁先背好。这个环节相对自读而言更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背好儿歌后,再翻开书,逐字对照,自主识字也就能更顺利地完成了,且人人都有事可做。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更训练了孩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

(二)听故事,学复述,猜结果

每个孩子都有爱幻想的天性,他们如天马行空般的思维里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同时这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童心体现。听故事、讲故事正好能帮助孩子发掘大脑的无限潜能。

对故事的选择,应该是贴近儿童生活,对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提高健康的审美水平以及激发创新意识,具有感染力和启迪性的材料。我们可以从教科书出发,精选有关故事,这样既降低难度又让学生亲近课本,可操作性更强。

我们可以汲取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

1.听老师讲故事,在关键时候让孩子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猜得与原文一致的,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激励;猜得不同的,更是有创意,相信教师适时的赞赏更会令孩子们兴趣倍增。

2.听老师讲故事,再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相对较难,教师要适当提示,还可随机地让几个小朋友接龙复述。这样避免其他孩子无事可做,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用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等。

(三)听一听,找不同

1.对比儿歌不同的遣词造句。 我注意到,一些经典的儿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出现很多版本。比如,《两只老虎》,我听过的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另一个是“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这两个版本的不同,很容易听出来。如果仅仅是找不同,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过于简单,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说说自己喜欢哪个版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这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2.对比故事与图画的不同,如果你来讲该怎样讲。绘本教学无疑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图画书是低段孩子的精神盛宴。我们在与学生共读图画书时,不仅要引导他们注意在图画中寻找文字的对应物,更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体会、发掘图画表达的故事。如果他们能留意到故事与图画的不同,讲出自己的理解就更好。这个举措可以培养儿童全面、细致、深刻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发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即将开始的教学中实践自己的设想,弥补设想中的遗漏,新式听写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试论幼儿园多元文化 课程目标制定要求 下一篇:《数蛤蟆》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