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体育的观念改革与方向

时间:2022-06-13 01:31:16

论学校体育的观念改革与方向

摘要:文章从国家、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论述了学校体育改革中观念的转变对国家的价值,对学生和教师观念改革的方向,为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8-02

一切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改革必定是从理论到实践不断的反复,要改革就先改变观念。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从建国至今,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在实践与改革中发展。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曾指出,中国近4亿青少年如果再不加强身体锻炼,有可能会成为新的“东亚病夫”,这是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和青少年体质状况的警示。从中可以理解为我国的学校体育还需进一步的改革,以便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形式。学校体育的改革就必须从国家、教师到学生进行改革,缺少哪一个环节都势必会影响改革的效果。

一、国家高度的观念决定学校体育的发展前景

1.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并重。我国的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这种特殊的体制下,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极大提升了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形象。但这与国家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是国家意志力的充分体现。从我国第一次参加现代奥运会,许海峰打破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第一,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国的学校体育却不容乐观,学校体育无论从经费的投入与产出(学生的体质)都不高,新课程改革经历了10年的实践,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体质总体下滑就是最明显的说明。有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在2000年,我国学校体育经费总体投入水平偏低,我国各地区各级学校的校均体育经费从183元到4132元不等,生均体育经费从0.77元到6.4元不等,东部高于中部西部。从总体上来说,学校体育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费的2%[1]。和竞技体育每一块金牌背后的投入相比较,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是天壤之别,国家体育经费投入少直接导致学生体质下滑。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变,势必会造成竞技体育后续无人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国家的高度,在重视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相应的重视和加大学校体育的投资,促进共同发展。

2.充分认识体育强国崛起中学校体育的基础作用。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大国,不是看他在大型国际比赛中拿几个冠军,而是看人均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多少,以及该国家人均寿命、健康程度等综合指标来衡量。而需要大投入的体育设施、在群众中普及的项目、靠身体力量获胜的项目从来就不是中国体育的优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中国在这方面的基础很差,投入不够,比如篮球、足球,排球。而反映一个国民最基本身体素质的,体育最基本的项目--田径,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优势。目前我们国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是28.2%,但像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40~60%,而造成我们体育人口数量少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不成功。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二是要让广大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养成学会主动锻炼的好习惯。教育部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总的健康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突出问题,特别是多年来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部分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如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50米跑)约87%的年龄组出现下降,爆发力素质、力量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也全面下降,上述数据有力的证明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基础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学校阶段的体育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与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国要想发展成为体育强国,就必须首先发展好学校体育。

二、教师层面的观念转变

1.由重技能向重态度和能力培养转变。教师是国家体育政策的执行者,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的理解、国家体育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教育思想的转变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的改革效果和教学效果,最终通过学生体质状况的好坏表现出来。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其教学行为,也决定着体育改革的成败。从近几年的全国学生体质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学生体质在下滑,传统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独立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态度、情感体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重视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合理搭配。体育理论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直不太受学生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健康第一”的概念还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邓晓芬教授认为,掌握健康知识是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体育健康知识,不愿运动的人才会知道运动的好处,才能促使他们去运动;喜欢运动的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2]。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理论课的数量与质量,体育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用直观、浅显的语言和例子,把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的利弊讲清楚,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实践课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学生群体的观念转变是改革最终目的。学生个体是体育教育的受教者,体育锻炼的直接受益人。国家层面和教师层面体育观念的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国家的教育政策、教师的观念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观念转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体育的理解由表及里,让体育锻炼的价值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积极参与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质这一目标,这才是体育改革的最终目的。

当前的学校体育还存在认识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问题,还需要在观念上不断研究和改进。而学校体育的改革正是自上而下,转变观念的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入、不断纠正教学方法的结果,是为了不断完善学校体育体系理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9-11-24.

[2]陆作生,董翠香,李林,等.学校体育理论与时间[M].

作者简介:段先义(1975-),男,湖北随州人,中学体育一级教师,本科,体育教育学士学位。

上一篇: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药学实验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