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和山区孩子的梦想一起飞扬

时间:2022-06-13 12:28:56

我的青春和山区孩子的梦想一起飞扬

2009年的暑假,彭在期待和伤感中度过。放飞了青春的梦想,带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她将奔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告别了让她魂牵梦萦的乌蒙山脉,那四年的支教生活如同彩虹一般驻留在她的生命里。对彭来说,那遗落在乌蒙山区的无悔青春,是她永远的温暖;乌蒙山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是她永远的牵挂。

我一定得为那些孩子做点什么

在没去支教以前,彭已经是有名的“天才美女”了:5岁读书,23岁创办外文研究所,24岁已出6本英文畅销书,23岁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4岁获得出国留学攻读博士的机会。而此时,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留在贵州,去贫困山区当一名志愿者。

一切都源自和奶奶去松桃苗族自治县祭祖的旅行。

彭一直生活在城市,贵州乡下的山山水水让她新鲜和好奇,可是渐渐地,汽车经过一个个村庄的时候,她脸上的喜悦也渐渐退去,无法言状的沉重让她失去了轻松。此时的彭被当地人的生活现状所深深地震撼:寒冷的冬天,年幼的孩子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鼻涕挂在脸上,家里所有家当加起来不够100元……

和奶奶回到贵阳后,家人发现彭变得沉默了,一种沉重的东西压着她,让她开始思考自己新的人生定位:“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可是我为自己的家乡到底做过什么?”

几天后,彭的决定让全家人大吃一惊:放弃出国的计划,放弃高薪工作,留下来回到母校贵州财经学院教书,并利用课余时间到贫困山区做一名志愿者。

家人激烈反对彭的选择,亲戚也都认为娇生惯养的“80后”小姑娘肯定是三分钟热情,面对艰苦的环境一定会知难而退。可是面对亲朋好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告,彭意志坚定:出国留学的机会很多,赚取高薪的机会也很多,可是青春就那么几年,如果现在与理想擦肩而过,那将永远擦肩而过。

从2005年开始,每年寒暑期或周末,彭和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会背着行囊到贫困山区去。“我不是在支教,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每当别人问起支教生活的时候,彭总是这样形容自己作为志愿者的生活状态。她去的都是最缺老师的学校,每到一所学校,她都被要求包下整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在孟关乡中心小学,她一个人给全校600名学生上英语课。这是这所学校第一次开设英语,辛苦自不必说,但快乐却是真实的:“如果知识真的能改变孩子的未来和命运,我的价值就放大了600倍”。

行走在支教的道路上,彭将满载着汗水和泪水的青春洒落在了巍巍的乌蒙山脉。四年间,彭走遍了贵州88个县中的35个,总长度可以绕英国全境2圈半;四年间,彭经历过剑河县36年来最大的洪水,几乎让她无家可归;她还经历过百年未遇的凝冻,经历过塌方、被劫、车祸……过敏体质的她甚至有一次以为自己快死了,就给家人发短信,说:“爸爸妈妈,我好爱你们”。至今她爸爸妈妈还奇怪为什么女儿突然发这样的短信;四年间,彭和志愿者们一起帮助了超过2000名贫困的孩子。

对彭来说,不管何时何地,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讲述自己支教的故事,不是讲述艰难与痛苦,而是讲述那发自心底的幸福和感动;故事里,乡村的孩子叫她“妈妈”,为她祈福;故事里,乡村经济相对贫穷,但充满发展的渴望;故事里,都是彭肠走进大山真实的感情世界。

彭还记得一个叫刚刚的小男孩,几乎不说话,眼里充满忧郁。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教他写字、让他说话、让他笑!”从此,每天中午,彭都要握着他的手教池写字,教他写的第一个字是“姐姐”,第一个词是“刚刚”,第一个句子是:“姐姐爱刚刚。”有一天,刚刚在纸上写的是:“刚刚爱姐姐”,彭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那个冬天的早晨,刚刚打电话说他在河滨公园门口,彭急忙赶去,远远的就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在那里发抖,刚刚把一筐新鲜鸡蛋递给彭。一篮子的鸡蛋有好几个都碎裂了,可是彭觉得,那是自己这辈子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一刹那,彭的眼圈再一次湿润了,不仅为了那真诚的礼物,更是为了自己无悔的青春。

只要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彭就把山区孩子送她的礼物拿出来如数家珍:这是阿娟送我的手袋,全是她一针一线手工做的;这里旺波送我的,竟是她的嫁妆,我推辞的时候,她都哭了……这些摆满一床的各色各样的礼物,让彭总是满眼湿润……

做值得回味一生的事

2007年4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彭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重庆大学书商会的通知,为了帮助山区的孩子筹集书籍,彭决定去试试,让社会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彭在重庆大学举行了一次成功的讲演。震撼人心的照片,感人肺腑的事迹,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照片上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无数道渴求的目光,穿透所有人的内心。

这一次,彭用真心换来了真情:4000多本满载爱心的书籍和7位志愿者。此后,彭用自己的真心感动着无数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志愿者事业的延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她的行列中,以半年为一个周期,用自己的所学为山区的孩子带去了人生的希望。在彭的带领下,志愿者的队伍不断扩大,这其中,有偶尔路遇的志同道合者,有通过她反复游说才加入的志愿者,有母校贵州财经学院她教过的学生们。她在重庆大学带回的7个志愿者,至今仍服务在贵州剑河。

她的经历甚至被传到了香港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余维在她的感召下,报名参加了贵州山区的暑期支教;她在桂林旅游时认识的冯巧玲被她感染,决定去支教,成为了毕节市朱昌镇最受欢迎的老师。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听了彭的故事,纷纷前来报名,加入支教队伍。没有电灯、电视,没有空调、冰箱,只有白菜、土豆,还要忍受天无三日晴,蚊虫叮咬等等山区的恶劣天气和环境。大家无怨无悔,只为那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用一生不长的时间,做值得一生回味的事。

然而,她和朋友们的力量依旧是单薄的,带着她殷切的期望,一封求助信落到了杭州和平外语学校副校长张晨的手上,彭那令人动容的话,深深感染了他:“如果‘和平’能在学员中呼吁,让更多的人愿意下乡教这些孩子,将是孩子们的福气。”张校长的心被震撼了,在他面前铺展开来的,不仅仅是一张薄薄的信笺,更是无数无私奉献的青年人对贫困山区孩子的一份责任。张校长顿时感到,自己的肩头也有着沉甸甸的责任。

张校长将彭的这封求助信在《钱江晚报》上公开发表,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不仅在杭州,甚至传到了上海、北京、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一股奔赴西部地区支教的热潮正在青年人中传递。许多青年表示愿意为贫困山区奉献知识和智慧,用短暂的青春时光来换取孩子们光明的人生前景,也为自己的人生旅途积蓄更多的力量。

2009年5月13日晚9点,彭坐上了贵阳到杭州的航班。5月14日,一场以答谢当地百姓为主题的见

面会在杭州举行,她是会议的主角。

在答谓十会上,杭州市民捐赠了包括3078只铅笔、2992个本子、1170支彩笔,整整17箱的文具、书本、衣物,彭不知道怎样表达感激的心情。没有更多的语言,她只能用一句又一句的谢谢来表达自己心中那真诚的感激;面对着踊跃报名参加支教的志愿者,她再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挑选了其中的11位。“如果一个志愿者能带200个学生,10个志愿者就能带2000个学生……”彭相信自己能和那些志同道和的志愿者一起,让孩子们接触适用英语口语,知道语文、数学的价值,获得和城市孩子相近的教育机会。“打破城乡教育失衡现象不会是一个梦想。”彭已经从四年的乡村支教生涯中,看到了自己的能量。

我永远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彭和许多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疼她的爸爸、爱她的妈妈。在彭决定去做一名志愿者的时候,家里人开始表示了反对,如今爸爸妈妈都非常支持她的选择。

在彭奶奶家,彭和志愿者们把它称为志愿者中转站,几个房间里摆满了床,用奶奶的话说,呖呖的客人常年不断,多的时候家里住着几十人。这些和彭呖年纪相仿的人,都是志愿来贵州山区支教的年轻人,曾几何时,他们都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2008年,彭正在游说外国志愿者参加暑期的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时,她得到了外婆病重的消息。当她赶回家时,最疼她的外婆已经永远离去,她几乎承受不了这种打击,自己就是外婆一手带大的呀。彭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用我所有的成功去换我的外婆。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哪里也不去,陪在外婆的身边,就算一句话不说,让我多陪陪她,多尽一天的孝道,我愿意用一切去换。”那天,她一直跪在外婆床前几个小时。但是3个月后,彭的外公过世,她还是没有赶得回来。当律师的父亲说:“你对山区孩子们慈善了,却从未对家人慈善过!”每每想到这句话,彭的心就很痛很痛。但就是这位责怪自己女儿完全荒废了法律专业在乡下到处跑的父亲,却总是担心女儿的安全。彭在孟关乡支教的时候,父亲担心她来回转6次车不安全,总是开车送她去支教。严厉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女儿,嘴里却从未表达过半句柔情。每当父亲板起脸来斥责自己不注意安全的时候,彭的心中总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2009年的母亲节,再过4个月就要去英国攻读博士了,为了报答妈妈多年来的支持,彭准备给妈妈送一份礼物,还想抽出时间来陪妈妈吃饭。但是,妈妈却提前约了她,并要女儿答应她一件事情,这就算是女儿给她的礼物。让彭意想不到的是,妈妈告诉她,自己要去当志愿者,还说要参加彭组织的面试和选拔,她要通过自己的实力来当志愿者,不要让其他人觉得她是在走女儿的后门成为志愿者的。彭知道,母亲是想帮她,母亲知道女儿即使出国,心还是系着那些孩子。她亲自下去,不仅可以帮助那些孩子,也算是让女儿安心在英国读书。母亲用她自己的方式再一次支持着女儿。这一刻,彭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将那份亲情的温暖深深地藏在心底。

在父母的呵护下,身为80后的彭也喜欢芭比娃娃、帅气男生,也会和朋友去K歌、看电影,也会上网聊天。逛街购物,海边度假。但支教后,彭的心态变了,她不再因为曾经所获得的成就而骄傲,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胜过了出国留学和高薪的工作,对她来说,飞扬的青春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更应该有无私的奉献,而且,在这种奉献中她发现自己收获颇丰。

“爸爸,我申请了语言教育的博士,主攻的方向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研究。当您知道我的决定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你的心痛,我知道您经常为了我的决定而失眠,我一直是您的期望,您期望我子承父业,接您律师事务所的班。但是亲爱的爸爸!这样的选择是认真的。还记得我所有的启蒙教育都是您亲自给予的,您告诉我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是爱国……虽然今生不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材,但是我非常努力地想做一些栋梁做的事情,那就是帮助更多的孩子,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临行之前,彭在日记中写下了对爸爸的歉疚之情。

责编 梅 子

上一篇:舞动的精灵,啦啦操世界领奖台上的成都女孩 下一篇:玩“经济探秘游”,小导游逆市创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