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2-06-12 11:40:53

播期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 研究了小麦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1日左右为小麦最佳播种期。

关键词 小麦;播期;产量;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018-02

鹤壁是全国优质小麦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小麦常年种植面积8.67万hm2,产量60万t[1]。近年来,随着小麦良种补贴及核心区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先后创造了1.00、3.33、6.67、666.67、2 000.00 hm2全国同面积高产典型,在粮食高产创建方面成绩显著[2-4]。选择最佳播期对于小麦冬前形成壮苗、促成有效分蘖、确保单位面积穗数至关重要。为此,于2012年在鹤壁市开展小麦播期示范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北纬35°41′,东经114°33′,为小麦玉米轮作区,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0~20 cm土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锌含量分别为17.5 g/kg、95 mg/kg、16 mg/kg、296 mg/kg、1.99 mg/kg。玉米秸秆还田后,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分别施鸡粪、磷酸二铵、钾肥、尿素7500、375、225、225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鹤麦1号,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0 d,与对照豫麦49晚熟相当。幼苗半匍匐,苗期长势壮,较抗寒,大分蘖多,分蘖成穗中等;株型紧凑,拔节后叶色浓绿,叶片较长、宽、半披,茎秆有蜡质,植株偏高,茎秆粗壮,高抗倒伏,长方型穗,穗大,籽粒半角质,无黑胚,饱满度好,千粒重高[5-6];成产三要素为:平均有效穗数496.5万穗/hm2,每穗粒数39.9粒,千粒重45.4 g,高抗条锈、叶锈病,感叶枯病和白粉病[7-8]。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3个播期处理,分别为10月1日、10月11日、10月21日,采取大田条播,用种量为150 kg/hm2,总面积4 006 m2。基肥施40%复合肥(20-10-10)、尿素、60%氯化钾分别为375、75、75 kg/hm2。2月13日追尿素105 kg/hm2。6月上旬收割。

1.4 调查统计

采取对角线3点取样,每样点选1 m(双行)有代表性样段。从播种到越冬期,每隔10 d调查1次小麦基本苗、出苗时间、分蘖期、主茎叶龄、茎蘖数等。花后每隔4 d调查1次小麦灌浆速率,蜡熟期结束,共调查6次。田间测产在6月4日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叶蘖动态

从表1可以看出,10月1日播种的小麦越冬前生长优势明显;10月11日播种的次之;10月21日播种的相对较差。

2.2 小麦个体生长及群体消长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返青期至孕穗期,10月11日播种的小麦生长优势逐渐突出,叶面积系数、有效分蘖均高于其他2个播期。

2.3 小麦灌浆速率

从表3可以看出,小麦千粒重、结实率以10月11日播种最高,灌浆速率规律性强;10月21日播种的小麦次之;10月1日播种的小麦最差。其中,10月1日播种的小麦4月27日进入开花期,5月31日进入蜡熟期,共36 d完成灌浆,千粒重43.3 g;10月11日播种的小麦于5月2日进入开花期,6月3日进入蜡熟期,千粒重45.1 g;10月21日播种的小麦5月4日进入开花期,6月3日进入蜡熟期,千粒重为44.1 g。

2.4 小麦产量

从表4可以看出,小麦每穗实粒数、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10月11日播种最高,分别达40.6粒、16.3个、45.1 g、94.1%,产量也最高,达7 511.20 kg/hm2;10月1日播种的次之(产量7 109.29 kg/hm2),10月21日播种的小麦最差,产量仅为6 615.29 kg/hm2。

3 结论

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小麦最佳播期为10月11日左右。

4 参考文献

[1] 王绍中,田云峰,郭天才,等.河南省小麦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0.

[2] 赵炜.播期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12.

[3] 阴卫军,刘霞,倪大鹏,等.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5):22-24,28.

[4] ,李生荣,庞启华,等.四川麦区不同播期对几个小麦新品种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2006(3):26-28.

[5] 王绍中,季书勤,张德奇,等.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19-26.

[6] 台述金.播量播期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7] 何丽,尹钧.不同筋型小麦籽粒的物质积累特性及其播期调节效应.华北农学报,2008,23(2):17-20.

[8] 李本鑫.播期对黑龙江省春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D].延吉:延边大学,2010.

上一篇:特色烤烟品种区域适应性对比研究 下一篇:氮肥运筹对油菜产量的影响